一,将经济学冠以庸俗一词,始于德国经济学家卡尔·马克思在其著作«资本论»中所说"庸俗经济学的丧钟已经敲响了"。这里,马氏所指的是当时出现的一些为资本家的利益辩护的经济学说。如英国学者西尼尔提出的所谓最后一小时论[2] 。庸俗经济学现今实质上已经不存在。一些人引用这一名词指新古典经济学现代西方经济学,属于谬误。
二,19世纪30年代以后,实证主义经济学研究经济现象的客观联系,摒弃了斯密和李嘉图的主观价值论,提出了客观的边际效用价值论,科学地分析从经济现象所见到的经验事实的实际联系,具有科学性,把市场经济的生产方式看作符合人的本性的、自然的生产方式,从而把它宣布为永恒的真理。
三,从一方面来说,实证经济学的产生是对古典经济学的反叛和批判。古典经济学是市场经济上升时期代表社会进步的,实证经济学是对经济现象的科学研究;前者透过表面现象分析市场经济的本质和规律,后者以现象揭示规律,注重科学性。
四,西尼尔的“节欲论”(效用是能直接或间接产生快乐或避免痛苦的能力,价格由三因素构成,供给受三种手段制约,劳动是工人放弃自己的安乐和休息所作的牺牲,资本是企业家的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