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交活动的推动下,中央国有企业与国有的上市公司的估值与业绩有望同步增长,引发市场对“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简称“中特估”)的热议。自今年年初以来,市场对“中特估”的关注度持续提升,推动中特估指数累计涨幅显著超过同期沪深300指数。
“中特估”指的是“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的基本内涵与实现路径。概念最初源于网络用语,迅速在市场中传播,成为活跃投资者关注的焦点。它涵盖了“中字头”央企的持续上涨,具有预期差与持续故事的讲述能力,成为市场博弈的热点。
在广义上,“中特估”代表了监管机构对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的深入思考,旨在构建一个更符合中国国情的估值体系。在狭义上,它则特指上市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的估值提升,赋予其估值溢价。二级市场的研究则围绕估值模型构建、定价因子等具体方面展开,尤其是对部分科创企业、北交所公司估值可能被系统性低估的深入分析。
即使没有“中特估”的概念,央企和国企在二级市场上的股票也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如高分红率与相对较低的波动率。新一轮央国企改革旨在提升核心竞争力、经营质量和效益效率,这将为构筑“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推动国企估值重塑奠定重要基础。
央企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压舱石”的角色,特别是在基础设施、房地产、能源等关键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它们凭借自身优势,在危机时刻发挥助企纾困作用。数据显示,2022年央企实现营业收入与利润总额的显著增长,为经济发展贡献了稳定动力。
国企改革后,央国企的市场化经营管理与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更加成熟稳定。在资本市场的占比与盈利贡献方面,央国企展现出重要的影响力。随着“中特估”的推进,有望进一步带动股市行情。
在投资者回报方面,央企是分红主力,具备较强的现金流与股息支付能力。在社会责任与安全方面,央国企承担着重要的经济与民生责任,同时在绿色治理与网络治理方面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中特估”的预期差主要体现在国企资产的高分红率与盈利稳定性与险资等长线资金的匹配度、国企在稳就业与民生领域的责任承担、企业转型升级的全球竞争力提升、绿色与网络治理水平的提升等几个方面。
“中特估”行情的基础与持续性与央国企的估值修复、运作与管理效率的提升以及再融资功能的恢复紧密相关。央国企的PB值达到1后,其再融资功能将被打开,这将有助于改善央国企的盈利与资产负债表。
目前,市场普遍认为“中特估”可能已经走完第一阶段,并正迈向第二阶段,即业绩改进与提升阶段。这需要央国企持续提升业绩并保持其可持续性,在资本市场上获得更好评价。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的建立,有助于科学、精准、全面挖掘各类所有制经济主体的价值,促进协调发展。
在投资策略中,关注过去被低估、清理充分的行业板块,如三桶油与运营商、一带一路与建筑,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地产行业逐步复苏,基建等领域的发展对中字头股票的支持力度依然较强。建筑、建材行业作为地产产业链的关键组成部分,受到双重驱动,而一带一路的发展对基建行业也有显著助力。
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强调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投资中,应积极探索应用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坚持价值投资与长期投资理念,深入学习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加强对现代化产业体系、行业与企业的研究,提升投资管理与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实现服务国家战略与居民财富管理需求的有机结合。
投资有风险,市场有波动,投资者应审慎决策,并考虑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