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五、六千年前,古代中国人便发明了简洁的数学符号。到了商朝时期(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中国已经采用了十进位值制。通过已发现的商代陶文和甲骨文,我们能够看到当时已能够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等十三个数字,来记十万以内的任何自然数。
相比之下,大约在公元前3400年左右,古埃及也发展出了基于十进制的记数法。然而,这种十进制并没有位值的概念,也就是说,数字的位置并没有赋予它们不同的价值。因此,可以说,中国的十进位值制比古埃及早了至少约3000年。
尽管确切的时间点难以确定,但可以推测,中国的十进位值制的出现,可能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经济活动需要更复杂的计算方法。而在古埃及,虽然也存在十进制,但其复杂性和实用性可能不如中国的系统。
总的来说,中国的十进位值制不仅在时间上早于古埃及,而且在结构上更为先进,能够更好地满足当时的计算需求。这种系统的优越性,可能也促进了中国数学和其他科学领域的发展。
尽管关于具体时间的争论仍在进行,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在数学领域的贡献是深远且早于许多其他文明的。这种早期的数学成就,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人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也为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数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