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就说我们上海这边的情况:
我们这届当时中考时,根据个人的成绩有两种选择:一种就是参加6月的中考(也称“二考”)去考高中;另一种就是参加5月的分流考(也称“一考”)去考中专、职校、技校。(注:一旦参加5月的分流考,就不可以再参加中考了)我当时因为偏科,理科成绩不好,考高中不是非常有把握,那时候也是考虑来考虑去不知如何选择。在两场考试前,我们市的各个区会出一张中考的模拟卷来测试我们的水平,以此来评估自己的情况进而选择自己的出路。我当时的模拟考成绩不是非常理想,因此死了参加中考的心,选择参加分流考。分流考相比中考就要简单许多,我很顺利的考取了第一志愿学校,也就是我现在就读的中专。
参加中考的学生,如果没考取高中,但志愿里有填中专、职校、技校的话,可能就会被这三类学校录取。
不过这种“两考”的形式直到我们这届为止,我后面一届学生就改成“两考并一考”,取消了“分流考”。大家统一参加中考。
在我们这儿,中专、职校和技校统称为三校生。中专是四年制,职校、技校是三年制。三校生也学习语数外,但更侧重于职业教育,要学习各个专业课程。至于学习什么专业课程,就要根据你所考入的专业来决定了。三校生毕业也有两条路选择:一是实习,出去工作;另外就是参加高考,考大学。三校生也可以考大学,不过由于三校生学习的内容与高中生不同,三校生学的东西比较浅,没法和高中生竞争。
所以我们这儿专为三校生设立了属于我们的高考,称为“三校生高考”。三校生的高考一般定在每年5月中旬,高考麽大家都知道是在6月。三校生若有人愿意的话,可以参加6月的高考,但是高中生是不可以参加三校生高考的。(通常,没什么三校生考6月的,毕竟我们和高中生的水平差距不是一点点)
虽说三校生可以高考,但是来三校生高考招收学生的学校,大部分都是大专院校,民办居多。本科几乎没有,公办的学校不容易进。
中专学习其实都集中在前三年,第四年是不上课。要实习的同学,学校会推荐出去工作;要考大学的同学,就参加高复班准备考试。高复班并非必须在自己学校就读,也可以去外面的学校高复,这就看每个人自己的选择了。虽然,第四年不上课,但是学费还是得照交。
如今我就是中专四年级学生,我选择考大学。也就是准备参加5月的三校生高考。
随着这两年教育改革,很多学校开始可以自主招生了。自主招生就是学校自己出考题来考学生,不像高考是统一试卷的。上海的复旦、交大等名校,每年通过自主招生的方式招收一批学生。不过名额都很少,而且去考的都是高中生中的佼佼者。
这两年一些大专院校也获批,也可以自主招生了。我今天参加的就是各大专院校的自主招生。大专院校的自主招生一般定在3月中旬。所有参加自主招生的学校被分成A、B、C三组,不可跨组报考。去年好像只有10所左右的学校,今年增加到16所。
自主招生是每个学校自己出卷子的,通常是考语数外和加试技能课。不过每所学校情况不尽相同,有的学校分文理科:语文、英语;数学、英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所长的报考。也有学校数学不考的,像我报考的学校就是数学不考的。至于技能加试考什么,也是各个学校自己决定的,也有学校不加试。如果是艺术类考生的话,倒是都要加试艺术类的科目的。
大专院校的自主招生是面向全市高中生和三校生的,当然也有个别学校只招高中生的。自主招生考试结束后,高中生和三校生是分别划定录取分数线和分别录取的。进入学校后,还是一起上课的。如果3月的自主招生没有录取,高中生还可以参加6月的高考,三校生也还可以参加5月的三校生高考。
我这次会决定参加自主招生,主要是因为我的数学不好。三校生高考有一个“单科最低录取分数线”的规定,这个规定对我相当不利,因此我才想扬长避短报考自主招生。我是非常希望这次能够录取,这样我就可以轻松不少。相反,我的压力也就变大了。
好了,全部都解释完了。不知道各位看明白没?我可是在电脑前打得很累啊~~~~~
我们的最高起点就是别人的最低点...事实就是这样,社会分优劣,就是这样...招生学校再减少,招生人数在减少...读个书对我们来说,真的意味着蛮多...我们已经慢别人一年了...
做自己的事情,填自己的志愿,读自己的书,赚自己的钱。。
同样的读书,三校生玩三年,高中生苦读三年,进了同一个学校,姑且不论智商高低,就能力而言可想而知~
他们该自卑而不是自信~有能力考复旦考清华都没人拦着你,关键是,你考的上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