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河南西北部、焦作市东南的武陟县,是古代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点,这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在2020年十一期间,我参观了千佛阁、青龙宫、嘉应观、妙乐寺塔、城隍庙等古迹,并在王老赏品尝了地道的烩面,对这座千年古县有了更深的了解。武陟县的历史几乎都与漕运和治水有关,现存的古迹也大多与水有关,这在北方城市中实属罕见。
武陟县成立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而境内曾有两座更古老的县城。一座是怀县,位于沁河南岸妙乐寺塔附近,建于公元前221年。另一座是武德县,县址位于大城村,建于公元前219年。
武陟县的“武”指的是周武王,“陟”意为登高。相传武王在此指挥军队渡过黄河,灭商兴周,因此武陟意为“武王高升”之地。附近的修武县相传为武王休整军队的地方,焦作待王镇则相传为当地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之地。
隋大业四年(608年),杨广开始修建大运河,武陟县成为重要的货运码头。隋唐以来,武陟地面繁荣富庶,是漕运物资的中转站。关于木栾店名称的由来,当地说法不一,隋唐时期这里曾作为木材装运的码头。
武陟老县城位于沁河南岸,始建于唐武德四年(621年),最初是土城,明虚伏末扩为砖城,解放后废弃。城为圆形,周长四里77步,开、东、西、南三座城门。县城北面的沁河发源于山西平遥,蜿蜒流经黄土高原,泥沙含量多,下游泛滥频繁。
沁河改道以后,木栾店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迅速兴旺起来,形成了一城一镇的二元格局。清代中叶以后,黄河大堤已经高过了武陟县城楼,当地官员有了搬迁县治的计划。直到民国年间,当地政府将公署正式搬迁到木栾店,从此老县城逐年荒废。
我们的武陟县之旅从沁河南岸的妙乐寺塔和城隍庙开始。妙乐寺塔位于沁河南岸的怀县旧址上,始建于唐,后来塔被洪水冲毁,五代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在原址重修。妙乐寺塔为十三级密檐砖塔,平面呈方形,内部是空心的桶状,高34米。
妙乐寺塔的建筑质量非常好,围绕宝塔的妙乐寺历虽经多次重建,在清末年就已倾圮。而这座塔历经了千年的地震、洪水等各种自然灾害,依然完好无损地保留至今。尤其是塔刹部分,当初采用的是黄铜一次性浇筑,年深日久,金属氧化后看起来是黑黑的,当初建成时塔顶是金黄色的,在阳光照射下耀眼生辉。
回程的路上,我们顺便去看了一下老城隍庙,这是老县城唯一一处建筑遗存,不过也已经是搬迁之后的了。武陟县城隍庙始建于唐代,曾是怀庆府诸县中规模最大的一座,非常有名。抗战时期毁于战火,成为废墟,1982年沁河改道工程之后,村民收集了老城隍庙遗存的构件,新修了这座城隍庙,于九十年代初落成。庙虽然是重建的,但香火十分旺盛。
城隍庙山门前堆满了当地老乡晾晒的玉米棒子,西侧墙上绘有老县城介绍和城隍庙平面图。老县城昔日庙宇众多,有火神庙、马王庙、三元堂、府君庙、观音堂等等,不过都已无迹可寻了。我们在院子里转了两圈,看到后殿有几个家长带着孩子来烧香,孩子至少上中学了,估计是来还愿的。姐们儿跟我说,我们武陟县的这个民间信仰是有传统的,无论老幼都信这些,咱妈也信,弟弟的工作就是咱妈去烧香时候,怹一个老姐妹给找的。
接下来,我将为您介绍千佛阁与青龙宫,花店街上的山西会馆,以及庙宫嘉应观,关于黄河治水的那些事儿。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