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57年,秦军攻克魏国的宁新中邑,将地名改为安阳邑,寓意“安宁”。古时,以山南水北为阳,因安阳位于淇水北岸,故得名。秦统一六国后,于前221年在此设县,隶属于邯郸郡。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安阳归属赵王国。景帝三年至五年,赵国曾短暂改名为邯郸郡,随后恢复为赵国。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安阳成为魏公国的一部分,到了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夏四月,归属魏王国,随后又隶属于魏郡。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安阳成为相州的治所,隋朝开皇三年(583年)废去魏郡,继续保持相州,直到大业元年(605年)废相州为魏郡。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再次将魏郡改为相州,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相州升级为彰德府。元至元初,彰德府改称为彰德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将徐达攻克彰德路后,设立彰德府,安阳一直作为府治所在地。清宣统元年(1909年),袁世凯以养病为名,选择隐居在靠近铁路的安阳洹上村,以便随时与北京保持联系。
民国二年,安阳县归属河北道,1927年直接隶属于河南省。1932年10月,国民政府实行区划调整,安阳成为河南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的所在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安阳县隶属于安阳专区。1968年3月18日,归属安阳地区。直到1983年10月25日,国务院决定撤销安阳地区行政公署,实施市带县的管理模式,安阳县一直属于现在的安阳市,至今未有改变。
扩展资料
安阳县隶属安阳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3°53′—114°45′,北纬35°57′—36°21′。县境南与汤阴县、鹤壁市毗邻,北与河北省磁县、临漳县、涉县隔河相望,西与林州市接壤,东与内黄县相连,交通便利。 境内有修定寺唐塔、灵泉寺石窟等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