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代汉而建立的新朝,自公元9年(始建国元年)至公元23年(地皇四年),共计15年时间,比秦朝国祚(14年)只多1年,但王莽成就远不及秦始皇。
秦朝由始皇嬴政传至二世胡亥,再传至秦王子婴而国灭;王莽则既是新朝的开国之君,又是这个王朝的殉葬者。
但两个王朝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是亡于农民起义军之手。刘玄便是反莽之农民军所立的皇帝。
一
当绿林山的农民军与官军作战时,刘玄还是一个在逃的罪犯。
刘玄的祖辈可上溯至汉景帝。汉景帝的儿子刘发受封长沙王,刘玄便是刘发的后代。
关于刘玄的身世,《后汉书》仅载一句:“光武族兄也。”因为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也是刘发的后代,刘玄应该比刘秀年龄大,所以说是光武帝刘秀的族兄。
另外,刘玄与刘秀一样,都住在舂陵。虽说是流着皇族血脉,但刘玄已经是皇族远支了。
刘玄从少年到青年之间的经历,史书倒有些简略的记载。说是刘玄的弟弟被人所杀(什么原因及被何人所杀今天不得而知),刘玄于是结交宾客,打算为弟报仇。
有一次,刘玄邀请宾客们在自己家喝酒,并请来乡里管治安的游徼共饮,结果这些宾客喝醉后竟开起游徼的玩笑,惹得游徼大怒,这几位宾客醉酒胆子大,见游徼发怒,竟把他打了一顿。
这下刘玄害怕了,宾客是刘玄请的,刘玄自然脱不了干系。现在也顾不得为弟报仇了,自己先跑路再说,于是刘玄离家跑到平林避风(平林在今天湖北随州东北),这可能与他母亲是平林人有关。
俗话说: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当地官府就抓了刘玄的父亲刘子张,迫使刘玄自首。那刘玄去自首了吗?
当然没有。刘玄想了个常人难以想到的法子解决了这一难题——诈死。
刘玄让人宣称自己死了,然后抬着棺材就回家乡舂陵了。官府一看这人都死了,也不说再抓刘玄了,刘玄父亲也只得放了。
就这样,刘玄救出了父亲,但自己在家乡也待不住了,只能继续逃亡。
以上便是刘玄加入起义军前仅有的一点记载,倒也颇具传奇色彩。或许,在逃亡中还有其他不平凡的经历,不过都不得而知了。
二
天凤四年(17年),发生了三件事。
一是临淮郡人瓜田仪(姓瓜田名仪)拉起一支人马造反,在会稽郡的长州(今江苏吴县东)与王莽军对抗。
二是琅邪郡海曲县(今山东日照西南)一位姓吕的妇女(史书上记为吕母),因为在县里任职的儿子犯小罪被县宰所杀,便心生怨恨。吕母家里非常富有,可以算是地主,她就利用经济实力广施恩惠,招来了百十号贫穷的无业青年,向东入海,招集亡命之徒,很快便发展到数千人。然后从海上回来攻破海曲县城,将县宰斩杀,为子报仇。继而自称将军,再次东入海上。
这位吕母作为一名女子,为个人报仇目的而聚众造反(或称起义。关于吕母造反能否称为起义,我引用一下黄留珠先生在所著《刘秀传》中的一段话:“历史上那些被称作革命的伟大事件,追溯其最早的起因,都是非常具体的,有些甚至是极其琐碎的,而并不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神圣和壮观。”),并聚集数千之众,成功杀死县宰,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女中豪杰。
第三件事,南方发生饥荒,饥饿的百姓纷纷跑到野泽中挖凫茈(野荸荠)吃,但经常会有纠纷,比如互相之间会争“地盘”,这时荆州江夏郡的两个新市(今湖北京山东北)人王匡和王凤站出来为大家平理,解决一些纠纷,因而很有些威望,大家都相信他。
这俩人是什么来历,史不载,估计也是普通农民。按农民的习惯,都喜欢有个首领,所以王匡、王凤就理所当然地成了众人的带头大哥,手下有几百号人。
这时正亡命江湖的马武、王常和成丹等人前来投靠。马武是南阳郡人,曾经为躲避仇人而客居江夏郡,后来又加入了该郡的一支反莽起义军。王常是颍川郡人,弟弟被人所杀,王常为弟报仇后,逃到江夏郡(看来比刘玄幸运,能够为弟报仇)。
还有成丹也是个亡命之徒,这三人投靠王匡、王凤后,应该对其决策起了重要作用,毕竟这仨人都不是一般的农民,二王自要对他们另眼相看。
应该说,王匡、王凤被推为首领,还称不上起义,只是农民希望有“带头大哥”的一种心理反映。但马武等人加入后,这几百农民开始在二王的带领下走上反莽之路,他们攻打离乡聚后,跑到一座山里藏了起来,这山便是后来闻名的绿林山,是今天湖北京山市大洪山的一部分,“绿林好汉”即源于此。
天凤五年(18年),东海郡(治所在今山东郯城北)力子都(或称刀子都、刁子都)因为饥饿而率众起义,在徐、兖一带活动,发展有数万人。
同年,琅邪郡(今山东诸城东南)樊崇在莒县(在今山东莒县)聚集数百人造反,莒县未能拿下,也跑到一座山里——泰山(当时称为太山)。
樊崇的身世也不详,我们只知道此人非常勇猛,当时青州、徐州一带也闹饥荒,就有很多人归附他,一年之内就得众万余人。
琅邪郡的逄安,东海郡的徐宣、谢禄和杨音也都起兵响应,与樊崇合兵一处,攻打樊崇起兵之地莒县,又没有攻下,就到邻近县境抢掠,甚至抢到了青州境内,然后回军驻扎在东海郡的南城 (今山东枣庄北)。
此时起义军已经数万人,却没有什么军队建制,更没有军法军纪。樊崇领导班子就仿照当年刘邦刚入咸阳时所立的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也定下法令: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
樊崇作为“带头大哥”,自号三老(三老是乡里管教化的官职,属于乡里基层干部,一般在百姓中有较高的威望)。起义军使用这种称谓,说明他们的淳朴,农民造反原因其实很简单——为了活下去。史书说起义军“常思岁熟,得归乡里”,便是很好的证明。
前面说到新市人王匡、王凤以及马武、王常等带着几百人打完离乡聚(聚比乡略小)后,跑到了绿林山中,此间不断有人来投,人数骤增至近万人,引起当时荆州牧的不安。
这位荆州牧亲自带领两万官军前来“剿匪”,结果大败,荆州牧逃跑时还被马武追上,马武杀掉他的随从后,却不敢动荆州牧,这说明起义军初起时并没有明确目标,对朝廷还是有一种百姓本能的畏惧心理。
此次绿林军杀敌数千人,获得大量辎重,并乘胜攻下竟陵(今湖北潜江西北),转击云杜(今湖北京山)、安陆(今湖北安陆西北)等地,带着抢到的妇女财宝,返回绿林山。
此时绿林军人数已达五万多人,按史书的说法,此战之后“州郡不能制”。
虽然外部威胁消除了,但起义军内部却出了问题。五万多人都住在山里,突如其来的一场“大疾疫”,直接让人数减少了将近一半,领导班子一商量,这山肯定待不下去了,只能下山寻找出路,最终决定将起义军一分为二:
由王常和成丹及支党张卬带领一部向西进入南郡发展,称为下江兵(长江在湖北西部的一段称为下江);
王匡、王凤和马武及支党朱鲔率另一部北上南阳郡,称为新市兵(王匡、王凤都是新市人)。
新市兵北上攻打随县之时,平林(在随县东北)人陈牧、廖湛也聚兵数千以响应,号称平林兵,与新市兵会合。
刘玄就是在这时加入平林兵进入绿林军的,任了个安集掾的职务,负责安集军众。
虽然陈牧等领导的平林兵与绿林山并无关系,但因为与绿林军一同作战,所以说到绿林军,就是下江兵、新市兵和平林兵三支。
在绿林军成功抗击荆州牧之时,徐州地区樊崇领导的起义军也迅速发展,活动范围由原来泰山附近扩大到青、徐一带,并不断取得战果,先是杀掉了来“剿匪”的王莽的太师牺仲景尚,引得王莽大怒。
王莽决心讨平这支活动于青、徐地区的“造反派”,这次他派出新任的太师王匡(与绿林军首领王匡同名)和更始将军廉丹率领十万军队东出长安,向齐地(即青徐地区)进发。
樊崇为避免起义军和王莽的官军混淆,就将每个人的眉毛都涂成红色,于是,赤眉的称号就诞生了。
关东连年饥荒,百姓都在死亡的边缘,太师王匡和更始将军廉丹的军队却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毫无军纪可言,对沿途百姓的所做所为可以用百姓传唱的歌谣反映出来:“宁逢赤眉,不逢太师!太师尚可,更始杀我!”
这歌谣在写王莽军队镇压起义时经常被引用,与樊崇领导的赤眉军遵守的“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形成了鲜明对照。
王匡、廉丹军先在无盐(今山东东平东)消灭索卢恢领导的起义军,尔后在成昌(今山东东平西)与赤眉军激战,遭到惨败,王匡逃走,廉丹被杀,王莽损失数万人。
此战后,赤眉军扩充到数十万人,活跃于广阔的东方,攻城掠地,王莽只得转而采取守势,加派军队守卫敖仓和洛阳。
樊崇这时又想到了家乡莒县,这座县城自己起兵时就没拿下,后来与逄安等人合兵再次攻打,依旧没攻克,这次王莽十万之师都被自己打败,一个小小的县城怎么也得拿下。
于是樊崇引兵十余万包围莒县,围困数月之久莒县也没投降,这时有人劝樊崇说:“莒,父母之国,奈何攻之?”樊崇就此退兵。
此后赤眉军向东发展时,与沂平大尹(即东海郡守)战斗失利,遂向西向南发展,“掠楚、沛、汝南、颖川,还入陈留,攻拔鲁城,转至濮阳。”
在北方除了赤眉军,还有大大小小几十支起义军,如铜马、青犊、大彤、尤来、大枪、檀乡、富平、城头子路,等等,都以山川土地或首领或军容为名号,其中铜马是河北最强的一支,青犊、城头子路(首领名爰曾,字子路,起兵于卢县城头,故称)也都有十万人以上。
另外,这年吕母病死,部下分投于赤眉、青犊和铜马等起义军中。
在北方起义军中,还有一支叫迟昭平的女子领导的武装。关于迟昭平的起义,史书仅记载了一句话:“平原女子迟昭平能说博经以八投,亦聚众数千人在河阻中。”(《汉书·王莽传》下)
什么叫做“能说博经以八投”?服虔(东汉经学家)注曰:“博弈经,以八箭投之。”
可见,迟昭平非平庸之辈,她能够解说博弈经,以八箭投掷(取胜),而且能聚集数千人起义,与吕母有得一比。
起义军有女子参加并成为领袖,也说明起义的深度与广度。
洛阳以东、以北都是活跃着的起义军。
三
在南方,绿林军一分为二后,新市兵与平林兵合二为一,在南阳郡境内活动。
地皇三年(22年)十月,一支新的反莽武装在南阳郡诞生,那就是刘縯、刘秀兄弟在家乡舂陵乡(今湖北枣阳南)领导的舂陵兵,刘縯自号“柱天都部”。这支部队约有七八千人,成员大多是刘氏宗族及富室门客,造反目的也与农民起义军有根本区别,刘氏兄弟起兵是为推翻王莽,再建汉朝;农民起义则显然是为了生存。
刘氏兄弟本来计划与在宛城(南阳郡治,即今河南南阳)的豪族李通同时起兵,但李通方面计划泄露,李通只身逃走,家人被害。
这样就只剩舂陵单方面起兵,刘氏兄弟成为无援的孤军,而且内部人心不稳。在这种情况下,刘氏兄弟很自然地想到了活跃在南阳的新市、平林两支农民军,由于他们在反莽这一点上具有一致性,所以刘縯等决定与农民军联合,派族人刘嘉前往新市、平林军驻地,与其首领王匡、陈牧等商讨联合作战事宜。
前面说到新市兵攻打随县时平林兵响应,两支部队合兵的战果史无明文,但可推测应无什么特别的发展,而起兵反莽的舂陵刘氏希望联合,农民军首领自然不会拒绝这支友军,所以很快双方就达成合军而进的协议。
双方联合后第一次作战是攻打一个军事据点——长聚(今河南唐河境内),这里由新野县尉亲自坐镇。(正是在这次作战中,由于舂陵兵缺少战马,刘秀只好骑了头牛参战。)
联军首战告捷,杀新野县尉,夺其军备,尔后又攻打一个王莽军存放辎重的地方——唐子乡(今湖北枣阳北),这里隶属湖阳县,由湖阳县尉亲自驻守,结果联军同样大获全胜,杀死湖阳县尉,夺得大量辎重。
联军乘胜又攻下棘阳县(今河南南阳南,在宛城南不远,因在棘水之北而得名),声威大振。
数次胜仗使刘縯骄傲起来,这年十一月,他决定立即向南阳郡首府宛城进军,结果到达小长安聚时遇到前队大夫(即南阳郡守)甄阜、属正(即郡尉)梁丘赐的拦击,当日漫天迷雾,仓促应战中被杀得落花流水,刘縯收拾残兵退保棘阳。(此战刘秀二姐刘元和她三个女儿,刘秀二哥刘仲及宗族数十人都被杀害)
现在说下那支西入南郡的下江兵。下江兵起初发展并不顺利,被官军击败,但不久就复振,并北上进入南阳郡,驻扎在宜秋聚(今河南唐河西)。
小长安聚一战后,甄阜和梁丘赐颇为得意,于是率十万军队南下,企图一举消灭南阳境内反莽武装。
危急关头,联军内部人心发生动摇,刘縯得知下江兵挺进宜秋聚,就亲自和刘秀、李通(李通自宛城逃出来后归依刘縯)星夜前往联系,说服下江兵首领王常,达成联合。
十二月除夕之夜,联军派出一支部队奇袭官军辎重所在地蓝乡(在黄淳水之北,官军驻扎在黄淳水之南、沘水之北,即“阻两川间为营”),第二天(大年初一)早晨,联军发起总攻,取得大捷,斩杀甄阜和梁丘赐。
王莽派出南下镇压起义军的纳言将军严尤和秩宗将军陈茂急忙向宛城进发,以保宛城。刘縯乘胜再次向宛城进军,双方在淯阳(今河南南阳南)相遇,一场恶战后,起义军大获全胜,严尤、陈茂弃军而逃。
此战之后,身在平林兵的刘玄地位提高,升为更始将军。
起义军能够多次获胜,得益于联军的团结一致、协同作战,显然,这不是刘縯一人之功。
绿林军初起时,没有文书、号令、旌旗、部曲,也没提出什么威胁政府的口号,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武装。但自舂陵刘氏起兵并与农民军联合后,反莽斗争上升到一个新阶段。
刘縯作为宗室,起兵目的就是为了重建汉朝,有浓厚的皇权色彩。王莽素闻刘縯大名,高价求购其人头。
起义军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许多老百姓前来投奔。人数的增加使义军诸首领深感无所统一,必须选一个人作为最高首领(皇帝),以协调各方力量,统一指挥。
选谁好呢?无论王匡、王凤,还是马武、成丹,抑或是陈牧、廖湛,都没有这个资格,因为当时普遍存在所谓皇权主义思想,农民需要权威统治,而刘汉政权刚过去不久,当时有刘氏复起的舆论(自秦末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以来,西汉已建立二百余年,其统治在百姓心中根深蒂固),所以大家一致同意从刘氏宗室中挑选。
刘縯作为宗室代表,又立有巨大战功,威望很高,得到舂陵兵成员和南阳豪族、以及下江兵首领王常的支持,但新市、平林军诸将帅及下江兵的张卬不同意,他们有另一个人选,那就是更始将军刘玄。
原因何在?史书说是“新市、平林将帅乐放纵,惮伯升威名而贪圣公懦弱。”(刘縯字伯升,刘玄字圣公)
其实,刘玄懦弱倒不见得,从他聚客为弟报仇及后来智对官府便可看出。他有优势,那就是刘玄也是宗室;但劣势更明显,刘玄只身投奔农民羊,官小势微,容易控制。因此,相比能力强、威望高的刘縯,刘玄显然更适合做傀儡。
而至于王常为什么会偏向刘縯,可以推测是当年刘縯亲自来见王常请求援助时,二人便结下交情。
农民军定下立刘玄的决定后,召刘縯“商议”,在众首领面前得知此事,刘縯确乎有点意外,但他还是说了一大段话,希望先不要立皇帝(因为刘縯知道自己现在肯定当不了了):
诸将军幸欲尊立宗室,其德甚厚,然愚鄙之见,窃有未同。今赤眉起青、徐,众数十万,闻南阳立宗室,恐赤眉复有所立,如此,必将内争。今王莽未灭,而宗室相攻,是疑天下而自损权,非所以破莽也。且首兵唱号,鲜有能遂,陈胜、项籍,即其事也。舂陵去宛三百里耳,未足为功。遽自尊立,为天下准的,使后人得承吾敝,非计之善者也。今且称王以号令。若赤眉所立者贤,相率而往从之;若无所立,破莽降赤眉,然后举尊号,亦未晚也。愿各详思之。
诸将一听,觉得有道理,但那个张卬坚决不同意,拔剑击地,大声喝道:“疑事无功。今日之议,不得有二!”
就这样,立刘玄为皇帝的事最终确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