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关东关西是以函谷关和潼关为分界的。
关东在古代通常指的是函谷关以东的地区。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袁绍等18路诸侯联合讨伐董卓时,自称为关东联军,这里所说的关东主要是指虎牢关以东的地区。到了近现代,关东一般指的是山海关以东,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四盟市,这些地区现在泛称为“东北”,在明朝时期则俗称为“关东”,清朝时则称之为满洲东三省。这样的称谓一直延续到当代,在民间仍然非常流行。关东地区的行政区划历代都有所变化,名称也不尽相同,但这一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区域文化,这是经历了千百年的变迁和沉淀,最终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西则是指秦、汉、唐时期的一个统称,“关”指的是函谷关或潼关。关西指的是函谷关以西的地区。在中国历史上,有“关东出相,关西出将”的说法,这一说法出自《晋书·姚兴载记》。在秦汉时期,人们通常以地处崤山谷地的函谷关作为区分东、西两大地域的界标,分别称为关东和关西。
关西在汉、唐时期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的地区,也就是现在的关中地区,大致相当于陕西省中部平原(渭水流域)地区,因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地区属于秦国,所以也被称为秦中。在秦汉时期,关东是指函谷关以东的地区。到了隋唐时期,关东则是指潼关以东,如今的陕西河南交界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