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县的历史沿革,深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大致位于铁镰山南、渭河以北、洛水(包括洛河古道)东侧以及黄河西岸的三角洲地带。历史上的建置变迁频繁,其范围随河道变动而变化。秦汉至唐朝,县界相对较今稍大;宋元明清时期,县境逐渐缩小,而民国以来,县境基本保持稳定至今。
早在秦朝,大荔地区曾是秦临晋县的一部分,与郑县(现华县及渭南市渭河以南)、武城(华县东北)、宁秦(华阴、潼关)相邻。西汉时,临晋县与襄德县(古怀字)的边界沿沙苑划分。随着黄河的西侵,县境范围在汉武帝时期有所缩小。据清熊兆麟《大荔县志》记载,那时两县的边界南北约95里,东西约85里,其四周与邻县如郑县、华阴等接壤。
到唐代,朝邑和河滨县的划分反映了洛河对县境的影响,而冯翊与临沮以洛河为界。随着黄河河道的变动,宋金时期县界又有所收缩。元明清时期,由于黄河多次西侵和渭河北移,大荔县的边界进一步压缩,面积大幅减小。
民国时期,由于渭河长期北移,大荔县部分区域被河水淹没,县境跨河约七八里。随着黄河东流,1929年县境向东扩展。建国后,行政区划多次调整,包括与二华区的合并和与蒲城、澄城行政区划的变动,导致县境边界发生变化,但总体上相对稳定至今。
现今的大荔县,以县城为中心,东西约46.5公里,南北约33.5公里,地理位置重要,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龟形的古城墙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尽管经历过多次修缮和破坏,但其独特的龟形设计体现了对福寿和吉祥的寓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墙的功能逐渐消失,最终被现代建设所取代。
扩展资料
大荔县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东部,位于北纬34°36′——35°02′, 东经109°43′一110°19′,素有“三秦通衢”、“三辅重镇”之称。地貌分为黄土台塬、渭河阶地、洛南沙苑、黄河滩地四个类型,县域面积177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9.3万公顷, 全县辖18镇,415个行政村,总人口72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