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22年成都市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成都市共有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毕业生37.83万人,研究生毕业生3.38万人,应届毕业生合计41.21万人。作为西部地区的重要教育中心,成都市拥有多所知名高校,毕业生数量庞大且逐年增长,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但当地也在推动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为了留住人才,成都市实施了一系列宽松的人才落户政策,如放宽专科以上学历毕业生的年龄限制,提高人才流动性。
根据《2022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广州市共有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毕业生35.82万人,研究生毕业生3.84万人,应届毕业生合计39.66万人。作为南方重要的经济、科教和创新中心,广州市拥有丰富的高校资源,每年培育出大量高素质毕业生。为鼓励毕业生在本地就业和创业,广州市提供一系列补贴和优惠政策,包括一次性就业补贴、租房补贴、创业启动资金支持和创业担保贷款等。
根据《2022年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郑州市共有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毕业生37.11万人,研究生毕业生1.54万人,应届毕业生合计38.65万人。作为中原地区的核心城市,郑州市依托多所高校每年输送大量毕业生。随着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就业市场竞争相对激烈,但郑州市依托国家中心城市和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和就业岗位。
根据《2022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重庆市共有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毕业生27.1万人,研究生毕业生2.31万人,应届毕业生合计29.41万人。作为西南地区的教育中心,重庆市每年培养大量高素质毕业生,涵盖工科、文科、理科和医科等多个学科门类。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重庆市为毕业生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特别是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生物医药等支柱产业以及新兴的数字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
根据《2022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北京市共有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毕业生15.4万人,研究生毕业生11.4万人,应届毕业生合计26.8万人。作为中国的首都和全国的政治、文化、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市拥有众多顶级高校,每年产生大量毕业生。北京作为一线城市,就业竞争激烈,但这里拥有众多国际知名企业总部、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园区,为毕业生提供了丰富的就业和实习机会,特别是在互联网、金融、教育、科技和文化创意等行业。
根据《2022年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南京市共有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毕业生21.65万人,研究生毕业生4.39万人,应届毕业生合计4.39万人。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城市和江苏省的省会,南京市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多所高水平大学,每年产出大量毕业生。为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南京市依托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快速发展的新兴业态,吸引了大量毕业生就业,特别是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教育、文化、科技服务等行业。
根据《2022年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西安市共有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毕业生21.73万人,研究生毕业生3.95万人,应届毕业生合计25.68万人。作为西北地区的教育和科技重镇,西安市拥有一批高水平高校,每年输送大量不同学科背景的毕业生。随着西安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新型产业快速发展,毕业生就业市场呈现出多元化和专业化的趋势。西安市对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推出租房补贴、购房补贴和人才公寓等住房保障措施,降低毕业生生活成本。
根据《2023年长沙市统计年鉴》数据,长沙市共有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毕业生20.5万人,研究生毕业生2.17万人,应届毕业生合计22.67万人。长沙市高校每年输出大量涵盖理工、文史、商科、艺术等多学科的毕业生。随着长沙市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特别是先进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等产业崛起,为毕业生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长沙市实施多项人才引进计划,对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给予生活补贴、购房补贴和租房补贴等优惠政策,吸引优秀毕业生留在长沙发展。
根据《2022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上海市共有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毕业生14.73万人,研究生毕业生6.27万人,应届毕业生合计21万人。上海市拥有多所“双一流”大学和特色鲜明的高校,每年产生大量毕业生,覆盖理工、人文社科、商科、艺术和医学等领域。上海市凭借发达经济和良好创新环境,为毕业生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特别是在金融、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先进制造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
根据《2022年南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南昌市共有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毕业生19.7万人,研究生毕业生1.28万人,应届毕业生合计20.98万人。南昌市各高校每年向市场输送大量毕业生,涉及理工、人文社科、艺术、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随着南昌市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在航空制造、光电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和现代服务业等行业,为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南昌市实施“人才10条”等人才引进政策,力争每年吸引一定数量的大学毕业生在南昌就业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