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床勘探范围内共圈出矿体5个,其中①号矿体又分为6个支矿体,①-1号矿体规模最大;②号矿体次之,其余矿体规模较小。
一、①号矿体地质特征
①号矿体为矿床内主要矿体,其储量占总储量的91%。赋存于主裂面之下0~35m范围内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带中的6个矿体编为①号,其编号由北向南、自上而下编为①-1~6。
1.①-1号矿体
为矿床内主矿体,其储量占矿床总储量的90%。由85个见矿工程(穿脉47条、钻孔37个、竖井1个)控制。
矿体大部分紧靠主裂面分布,展布于71~20线之间、-30~-710m标高范围内,沿走向最大长度1145m,沿倾斜最大长度900m,沿倾斜已基本尖灭,沿走向其北东侧基本尖灭,南西侧尚未封闭。矿体不同位置走向长度与倾斜长度见表5-3、图5-16、17。
表5-3 ①-1矿体不同位置走向、倾斜长度统计表
矿体总体走向62°,倾向南东,倾角33°~670,多在40°~50°之间变化,平均46。,由北向南倾角有逐渐变陡趋势。
矿体形态整体呈大脉状,局部呈似层状和透镜状。沿走、倾向呈舒缓波状展布变化程度沿走向较倾向大。矿体具膨胀夹缩、分支复合现象,在43~27线之间-250~400m标高处圈出无矿天窗一个。
矿体厚0.48~28.96m,平均7.42m,厚度分极频率以2~10m居多,占22%;14~16m占10%;8~10m占9%(图5-18),厚度变化系数78.27%,属厚度较稳定矿体。从厚度变化等值线图(图5—19)可以看出,厚度大于2m的等值线域基本可分为两个大的域区,上部(或东部)域区从55线-200m标高以上向东延至24线-400m标高以上地段,基本呈一大的囊状体展布;下部(或西部)域区位于63~31线之间-250~-700m标高范围内,呈不规则圆状体展布。厚度大于10m的等值线域大致可分三个域区,一是分布于53~35线之间-200m标高以上范围内;二是分布于27~20线之间-125~-400m标高范围内,呈长舌状以20°角向北东倾斜;三是分布于63~37线之间-260~-580m标高范围内,呈一不规则椭圆体展布。厚度大于20m的等值线域区1处,呈椭圆状分布于57~5l线之间-310~-430m标高范围内。
矿体单工程品位1.52~12.53g/t,平均3.26g/t,品位分级频率以2~4g/t居多,占60%(图5-18)。品位变化系数156.09%,属有用组分分布不均匀矿体。从品位等值线图(图5-20)可以看出;大于1.50g/t等值线域以连续稳定的域区展布于63~24线-680m以上标高范围内。大于3g/t等值线域,在13线以西呈9介孤岛状域区展布;13~20线-100~-380m标高范围内呈一较大的囊状体展布,并以30°角向北东倾斜。大于6g/t等值线域可分四个域区,一是在47线浅部呈不规则圆状展布;二是在23线浅部呈不规则圆状展布;三是位于15线-200ms标高,呈一个较小规模的圆状展布。
从矿体厚度、品位等值线图及品位厚度变化曲线图上(图5-19、20、21)可以看出,品位与厚度总体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局部相反(39线以西、-300m标高以下地段),但品位较厚度变化更大;在31~39线无矿天窗附近或上下,存在着一个较大的品位、厚度低值区,可明显地将①-1号矿体分隔为上下(或东西)两个矿体。从矿体品位、厚度高值区和低值区分布特征还可以看出,矿体似有向北东方向侧伏的趋势。
矿体受成矿前和成矿中构造控制,矿化强度与蚀变岩的破碎程度成矿裂隙发育程度密切相关,品位较高部位及矿体厚大部位,均是成矿裂隙发育,岩石破碎强烈地段。①-1号矿体即分布于紧靠主要裂面之下的蚀变岩破碎强烈、成矿裂隙发育的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带内。从矿体中的特高品位样品大部分布于厚大矿体内、且多位于成矿体裂隙发育的矿体中心(厚度方向)部位这一现象看,说明了矿体的上述特征。
矿体的复杂程度,除矿体厚度变化系数外,还与其含矿率(KP)、边界模数(μK)及矿体形态复杂程度综合指标(Φ)有密切关系,其计算结果分别为:KP=0.98;μK=0.65;Φ=122.87,其结果表明,该矿体工业矿化的连续性具微间断特征,矿体边界形态较规则,矿体形态复杂程度综合指标偏大,但总体看,仍属形态完整矿体。
2.①-2号矿体
矿体储量占矿床总储量的0.6%,由0线的3个钻孔控制。分布于①-1号之下,3~4线-210~-420m标高范围内,沿走向长100m,沿倾斜长310m。矿体走向52°,倾向南东,倾角440,呈脉状展布。
矿体厚0.87~2.31m,平均1.25m。单工程品位2.53~4.56g/t,平均3.27g/t。
图5-16 新立金矿床联合剖面图
图5-17 新立金矿床联合中段图
1—变辉长岩;2—二长花岗岩;3—黄铁绢英岩化花岗岩;4—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5—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6—实测及推测断裂;7—实测及推测地质界线;8—矿体及编号
图5-18 ①-1号矿体品位、厚度频率变化曲线图
图5-19 新立金矿体①-1号矿体厚度等值线图(单位:m)
图5-20 新立金矿床①-1号矿体品位等值线图(单位:g/t)
图5-21 -135m中段①-1号矿体走向品位、厚度变化曲线图
3.①-3号矿体
矿体储量占矿床总储量的0.06%,由5个穿脉工程控制。分布于①-1号之下,27~17线-100~-180m标高范围内,沿走向长120m,沿倾斜长110m矿体走向71°,倾向南东,倾角470,呈脉状展布。
矿体厚度0.67~2.09m,平均0.98m。单工程品位1.77~3.84g/t,平均2.56g/t。
4.①-4号矿体
由39ZK602一个工程控制。分布于①-1号之下,43~35线-473~-532m标高范围内,沿走向长100m,沿倾斜长88m。矿体走向80°,倾向南东,倾角450,呈脉状展布。
矿体厚度0.70m,品位1.87g/t。
5.①-5号矿体
由3个工程控制。分布于①-1号之下,49~35线-267~-438m标高范围内,沿走向长190m,沿倾斜长220m。矿体走向78°,倾向南东,倾角50°,呈脉状展布。
矿体厚0.70~5.13m,平均2.20m。单工程品位1.80~2.48g/t,平均2.36g/t。
6.①-6号矿体
矿体储量占矿床总储量的0.06%。由47ZK604一个工程控制。分布于①-1号之下,45~41线-575~-660m标高范围内,沿走向长100m,沿倾斜长100m。矿体走向76°,倾向南东,倾角52°,呈脉状展布。
二、其他矿体地质特征
1.②号矿体地质特征
②矿体规模仅次于①-1号,其储量占矿床总储量的9%,由13个工程控制,其中穿脉2条,钻孔11个。
矿体赋存于①号矿体之下的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带内。展布于19~28线-140~-500m标高范围内,沿走向长600m,沿倾斜长560m,矿体走向56°,倾向南东,倾角39°~54°,平均42°,呈脉状展布。
矿体厚0.63~6.76m,平均3.43m。单工程品位1.86~13.96g/t,平均3.74g/t。
2.③号矿体地质特征
由63ZK635一个工程控制,矿体赋于①号矿体之下的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带内,分布于67~59线-320~-398m标高范围内,沿走向长100m,沿倾斜长100m。矿体走向80°,倾向南东,倾角40°,呈脉状展布,矿体厚0.84m,品位2.16g/t。
3.④号矿体地质特征
由16ZK644一个工程控制,矿体赋存于蚀变带下盘外带(黄铁绢英岩化花岗岩带)内,分布于10~18线-323~-383m标高范围内,沿走向长100m,沿倾斜长100m。矿体走向52°,倾向南东,倾角38°,呈脉状展布,矿体厚0.78m,品位1.79g/t。
4.⑤号矿体地质特征
矿体储量占矿床总储量的0.06%,由15ZK120和15ZK620两个工程控制。矿体赋存于蚀变带下盘外带(黄铁绢英岩化岗岩带)内。分布于19~11线-85~-280m标高范围内,沿走向长100m,沿倾斜长287m。矿体走向690,倾向南东,倾角450。呈脉状展布。
矿体厚1.19~1.73m,平均1.46m。单工程品位2.37~2.54g/t,平均2.47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