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习惯。小学生的一大特征就是表现欲望强,总认为自己想的都是对的,别人说的都是错的。有不少学生在听别人讲话时不专心。针对这一点,特别强调要专心听,因为这既有利于把握对方要表达的内容,又是对讲话人的一种尊重。在上课时,有时让学生补充别人没有说到的方面,有时也会有意识的让学生根据他人的观点,来阐述自己的意见,只有认真倾听的孩子才能不与他人的答案重复,才能作出准确的评价,从而促进了全班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久而久之,上课时不仅学生走神的现象明显减少,而且学生在倾听的同时还能够不断动脑思考,根据别人的讲话内容理清自己的思路,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2、 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习惯。在科学课教学中,分组合作探究是主要教学方式之一,那么,学生分工合作的意识就显得尤其重要的。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首先说说如何分组。为保证组内成员的互补和组间的公平竞争,在分组中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个性特征等几个方面的因素。尽量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在竞争中就会有“旗鼓相当”的感觉,才会增加合作的动力,增强取胜的信心,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再说如何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习惯。小组合作学习中,有的学生无所事事,其重要原因就是分工不明确。在合作学习中,我们要使每个成员都担当特定的角色,并且每个角色都是不可替代的.。所以要充分体现“因生而宜、力所能及”的原则,对小组内部进行合理分工,每个小组应设立小组长、联络员、操作员、观察员、记录员、报告员等角色,并应过一段时间后交换分工。 这样使小组内成员人人有事做,就不会出现一个人独揽操作,其他学生当“看客”的现象,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合作探究习惯。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善于观察不单要喜欢观察,而且要会观察。孩子观察事物往往受情绪影响,而且观察得不全面,时间
也不会太久,因此,教师不仅要保护、激发孩子的观察兴趣,还要注意逐步引导学生有目的、有系统地进行观察。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外界信息输入的窗口。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需要有意识地进行培养。“看见了”不等于“观察到了”,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归功于科学家细致的观察结果,如牛顿就是从大家熟视无睹的苹果落地现象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傅科由简单的单摆现象得出了地球是自转的。所以,良好的观察品质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十分重要。实验观察是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要途经。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科学探究、实验观察过程中,没有头绪,走马观花,效果不好。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我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实验观察的方法,鼓励学生有序观察、仔细观察、全面观察、重点观察,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实验观察的习惯。良好观察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艰苦的过程,也是磨炼学生意志、性格、品质的过程,对此,我们要精心地去关注、训练孩子的观察习惯。实践证明,良好的观察习惯不仅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更会使孩子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