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东汉魏晋南北朝的亲属称谓为研究对象,旨在描述中古汉语时期亲属称谓系统的面貌。选取的语言资料包括世俗文献和宗教文献,前者如《后汉书》、《三国志》、《宋书》等,后者如汉译佛经。这些资料内容丰富,真实可靠,全面反映了汉魏六朝时期的语言实际。
一、祖辈称谓
祖父、祖母的称谓包括“祖父、大父、公、王父、翁”等指称祖父,以及“祖母、大母、母、祖亲”等指称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的称谓则有“外祖父、外王父”和“外祖母、外王母”两类。
二、父辈称谓
父亲的称谓有“父、考、君、公、侯、翁、耶、尊”等,母亲的称谓则有“母、妣、婆、姥、壹尔”等。伯父、伯母、叔父、叔母的称谓相对简单,主要使用“伯父、世父”指称伯父,以及“叔父”指称叔父。
三、平辈称谓
兄、嫂、弟、弟媳的称谓分别为“兄、伯、昆”、“嫂”、“弟”、“妇、叔妻”等。姐、姐夫、妹、妹夫的称谓则分别为“姊、兄”、“姊夫”、“妹”、“妹夫”。
四、子辈称谓
儿子的称谓有“子、男、儿、息、嫡、嗣、胤”等,儿媳的称谓则有“妇、息妻”等。
五、其他称谓
还包括对祖辈的敬称,如“大君”、“阿翁”等,对父母的尊称,如“尊”、“亲”等,对兄长的敬称,如“兄公”、“阿兄”等,对丈夫的敬称,如“夫主”、“婿伯”等,对妻子的敬称,如“妪”等,对儿子、儿媳的敬称,如“息”、“息男”等。
这些称谓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为我们了解中古汉语时期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