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课程旨在通过锻炼身体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同时也包括了以竞争为目的的活动。它主要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和合理的体育教育,最终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的目标。大学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与身体活动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体育课程的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基本目标是基于大多数学生的基本需求而设定的,具体包括五个方面:
1. 运动参与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并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学生需要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并具备一定的体育文化观赏能力。
2. 运动技能目标:学生需要熟练掌握两项以上的健身运动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够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同时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理方法。
3. 身体健康目标:学生需要能够测试和评价自己的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他们还需要合理选择人体所需的健康营养食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社会方式,拥有健康的体魄。
4. 心理健康目标: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并能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他们还需要运用合适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并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
5. 社会适应目标:学生需要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发展目标则针对学有所长和有余力的学生设定,也可以作为大多数学生的努力目标。它同样包括五个方面:
1. 运动参与目标: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并能够独立制定运用于自身需要的健身运动处方。学生需要具备较高的体育文化素养和观赏水平。
2. 运动技能目标:积极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发展自己的运动才能,在某个运动项目上达到或相当于国家等级运动员的水平。学生能够参加具有挑战性的野外活动和运动竞赛。
3. 身体健康目标:选择良好的运动环境,全面发展体能,提高自身科学锻炼的能力,练就强健的体魄。
4. 心理健康目标:在具有挑战性的运动环境中表现出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5. 社会适应目标: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主动关心、积极参加社区体育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