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江西南部的“红色荒漠”是指由于人多地少,过度开发,加上土壤本身的特性,红壤区的土壤生产力低下,水土流失严重,并在不少地区严重退化,形成的土地退化现象。
2. 南方山区丘陵的水土流失问题严重,导致石质裸露,不能恢复,从而形成了“红色荒漠”。
3. 过度垦殖,如陡坡开垦或毁林开荒,破坏地表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进一步形成了红色荒漠化。
红色荒漠化主要出现在南方低山丘陵区,表现为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红壤裸露。石质荒漠化则是在红壤进一步侵蚀后,石质裸露的现象。与西北地区的黄色沙漠和南极大陆的白色沙漠不同,红色荒漠化是指土地的退化过程。
石质荒漠化土地是指在亚热带湿润地区,由于长期人为破坏和岩溶发育,导致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基岩大面积裸露,形成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
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水蚀作用,即土壤因降雨而松弛,被水流剥离,导致土壤粒子被冲到斜面下方,冲走的土壤积存到水道或下游流域,使土壤失去蓄水能力和养分保持力。
人为原因主要是滥伐森林,导致江西省中南部山区水土流失,形成“红色荒漠”。
红色荒漠是指在我国南方红土地区的荒漠化现象,特征是一片“红”的景观。
例如,福建省和江西省交界处的武夷山,其南段福建省一侧的长汀县,曾经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但由于历史上的林权纠纷和军事活动导致的森林破坏,以及后来的水土流失,使得这片地区变成了红色荒漠。
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尽管当地环境在不断治理,但仍遭到继续破坏。80年代中期以来,治理力度加大,但荒漠化问题仍然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