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这个词语乍听起来似乎晦涩难懂,实际上它所指的,是用理性思维去探究那些能统一世间一切问题的大道理。
让我们从学校马哲课的视角去理解,课本上解释形而上学时提到,其是一种孤立、静止、片面的方式看待问题,因此在课本中,形而上学往往被贬低,被视为一种不好的思考方式。然而,这种定义显然不够客观。
实际上,西方哲学中的形而上学,源自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分类。原本,亚里士多德的研究内容包罗万象,没有现代学术界明确的学科分类。安德罗尼柯为了整理这些著作,将其分为两大部分:一类是研究有形体事物的《物理学》,另一类是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也就是《物理学》之后的内容,后人便给这一部分著作命名为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研究的,是那些超越物理层面,看不见摸不着的学问。
在中文翻译中,形而上学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源自《易经》。这句话定义了“道”与“器”的概念,其中“道”指的是抽象的道理和概念,超越了我们的感知范畴;而“器”指的是我们能直接感知的有形事物。这样的定义,与形而上学研究的抽象大道理不谋而合。
因此,当我们谈论形而上学时,实际上是在探讨那些能统摄世间一切问题的深层道理,它关注的是那些高于物理层面,看不见、摸不着的学问。理解形而上学,不仅需要理性思维,还需要超越感官限制的哲学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