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律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将宫廷乐舞规范化并赋予了等级制度。周代的乐舞不仅受到政治和伦理的严格约束,而且还引发了对乐舞本质、审美和功能的深入探讨,这一系列理论为后世的正统乐舞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追溯到古代,六代舞的形态独特,据史书记载,《大夏》以其文武并重,象征以文德统一天下,舞者手持翟羽舞蹈;《大武》和《大□》则代表武舞,象征通过武功征服天下,舞者持干戚起舞。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六代舞在春秋之后,受到了民间舞和宫廷女乐的冲击,其实际存在已日渐式微,最终成为宫廷祭祀中的礼仪形式,而非日常表演。
尽管如此,儒家的推崇使得六代舞被重新定义为文舞与武舞,它们分别象征着文治和武功两种治国策略,成为了华夏礼教中不可或缺的正统仪典。自古至今,历任帝王都将其作为祭祀天地、祖先以及歌颂功绩的仪式,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清朝末年,成为中华文化的独特印记。
扩展资料
相传为中国古代黄帝、唐、虞、夏、商、周六个时代的祭祀乐舞。又称六乐。它开中国古代雅舞之先河,代表古乐舞的正统。黄帝时代的乐舞称《云门大卷》,相传黄帝氏族崇拜云 ,因此这可能是祭祀云的图腾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