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干湿地区划分,是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从湿润区到干旱区,形成鲜明的地域差异。
中国地域广阔,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季风现象和季风气候最为显著。东南季风携带的太平洋水汽,从东南沿海深入西北内陆,但由于我国面积巨大,水汽难以深入西北地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从东南沿海的1800毫米递减到西北不足25毫米。
“湿润地区”主要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南方地区,年降水量多在800毫米以上,丰富的降水使这一地区蒸发量大,但仍为水源充足的湿润区。台湾岛东部降水巨大,为我国最湿润地区。湿润地区以水田为主,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
除了南方地区,还有青藏高原东南部、山东半岛东部和东北地区东部属于湿润地区。秦岭淮河以北的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南部、东北平原以及青藏高原东南部为半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在400至800毫米之间。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是全国人口稠密地区之一,工农业生产生活需水量大,需跨流域调水缓解。半湿润地区以旱地为主,粮食作物以小麦和玉米等作物为主。
东部季风区基本为湿润和半湿润地区,而西北和青藏地区多为半干旱和干旱地区。半干旱区呈东北西南走向,包括内蒙古高原中东部、黄土高原南部、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200至400毫米之间,以草原植被为主,畜牧业为主。干旱地区降水稀少,自然植被以荒漠自然带为主,难以大规模发展农业生产。
北疆地区和伊犁谷地得益于大西洋的水汽和北冰洋的水汽,以及地形的抬升,形成地形雨,降水较为丰富,属于半干旱地区。北疆和伊犁谷地分布有面积巨大的草原,适宜发展畜牧业,伊犁谷地被誉为“塞外江南”。这样的地理特征,不仅影响着中国的农业分布和畜牧业发展,也深刻塑造了中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