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的公共艺术专业,以深厚的雕塑教育底蕴为依托,自2002年起开创公共艺术系,历经多年教学积累与申报,于2006年通过专家论证并获得国家批准,成为国内首个完整涵盖本、硕、博层次的公共艺术培养体系。专业教学致力于中国城乡的人文、自然空间和公共场域的公共艺术研究与创作,强调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具有当代公共文化精神与空间艺术创作与设计能力的创新型艺术人才。
该专业设有公共雕塑、场所空间艺术、景观装置艺术、艺术工程与科技四个特色研究方向,探索从架上到工程、从空间到场所、从造型美学到空间诗学的公共艺术领域。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具有东方美学精神和公共空间艺术创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专业课程体系结合两段式教学模式,注重知识、技术与能力的综合培养,构建了以研究所为理论支撑、结合工作室课程教学与实验室技术实践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公共艺术专业在教学实验平台建设方面,依托学院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平台,成立虚拟造型实验室、热成型实验室等新型学科实验平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此外,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构建了包含城市社区、文化园区、工业园区、商业街区、生态景区等五大系列教学实践基地,为公共艺术专业实践提供了高质量的保证。
国际化学术交流与展示平台的搭建,通过国际化展览、工作坊、学术讲座等,增强师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公共艺术的魅力。建立了“场所空间艺术研讨会”、“独乐众乐大讲堂”、“光媒介艺术国际双年展”等品牌性学术活动平台,以及“艺术仿生学”、“超科技景观”、“卡拉拉公共艺术创作”等国际工作坊平台,为专业发展搭建了高端的国际性平台。
本专业教师团队实力雄厚,包括杨奇瑞、郑靖、沈烈毅、张海军等在内的多位教师曾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与荣誉,出版多部专著与编著,主持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参与多项重大项目创作与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展现出高水平的教学科研能力。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高,就业质量好,具有多元化的就业选择,包括教育院校、科研院所、国内外专业型企业等。毕业生在科技创新、创新创业竞赛中表现出色,具备高水平的思想品德素养和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教学质量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质量监督机制、实践基地、社会服务、企业对接等多形式辅助教学以及国家重点美术馆群、实验中心平台、图书馆资源的辅助,形成了完备的教学辅助与质量保障体系。
公共艺术专业教学课程丰富,包括《多媒体艺术工程基础》、《公共艺术概论》、《场所艺术营造》、《装置构造》等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系统思维、整体空间表达能力、构造造型观念以及综合创作能力。课程设置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学生在新科技、新手段、新媒介领域的应用能力,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样化的学习与实践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