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社科大教育体验的旅程中,我有幸成为了一名经济系的学生。这所刚成立一年的高等学府,如同新生的婴儿,展现出其独特的稚嫩与成长的契机。我们作为首批学生,既承担着探路者的使命,也渴望成为后来者的明灯。在与学校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携手并肩,以信心、担当与爱,共同塑造着社科大独特的面貌。
在接下来的介绍中,我将从师资、平台和同学三个方面,向大家展示社科大目前的状况。请注意,学校正在进行多方面的改革,如英语课程的分级教学,因此在未来的学年,无论是教学环境还是学术氛围,都可能会与当前有所不同,尽管具体细节尚未明朗。不过,基于第一届学生的体验,我们有理由期待下届学生的环境将更为完善。
首先,让我们聚焦于社科大的师资力量。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作为社科院的直属机构,拥有深厚的研究底蕴和国际视野。我们有幸在四年内与众多学者近距离接触,不仅聆听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也深入了解了理论前沿的知识。
在经济学院的讲座中,我们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现状、新特征与形态,以及面临的经济社会问题,这些讲座强调实践性,紧密追踪中国经济的脉搏。社科院的专家学者,如做收入分配研究的魏众教授、计量经济学领域的李平教授、乡村振兴的魏后凯教授、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的张晓晶教授、以及创新性在国际上备受赞誉的依绍华教授等,都为我们开设课程。他们的讲座不仅传授了知识性成果,更引导了我们的学术研究方向,帮助我们拓宽了在经济学各个领域的视野。这些独一无二的学术资源,在其他大学中是无法比拟的。
除了学术课程,社科院的讲座还注重培养我们的学术精神。在轻松融洽的氛围中,我们有幸聆听张宇燕教授关于国际政治与经济的深入见解。他分享了自己在全球的访问经历和对不同国家、民族风俗与社会的观察,用简洁的故事展示了经济学革命性原理的启发。这种“妙处难与君说”的精神,以及对思想美的追求,深深触动了我们的心灵。李隽旸老师也强调了学术研究中那种“叮~”的一瞬点亮的欣喜,这种发现的喜悦是其他任何事物都无法替代的。
社科院教师们深沉的家国情怀,更是激励着我们。张宇燕教授的一句话“思国安者集大义”激励着每一位学生,无论专业如何,都应怀抱为国家、为民众、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与使命。这种精神的传递,让我们在面对挑战时更加坚定,也让我们在学习与成长的道路上有了更加清晰的方向。
在学术指导方面,每位大一本科生都配有一名导师,他们各有风格,有的严谨、有的创新,有的侧重理论、有的侧重实践。这些导师不仅提供了专业的学术指导,还通过年会、座谈等形式,让学生与社会、与实践紧密连接,深化了我们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在导师的带领下,我们参与了国家新兴经济现象的研究,为政府提供了政策建议,这些经历不仅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也让我们深刻理解到学术研究对社会的真正价值。
在课程设置上,社科大结合了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现社科大西三环校区)的教师与社科院的学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从宏观经济学到国际贸易,从世界政治与经济到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每一门课程都体现了深厚的学术底蕴与实践价值。在这些课程中,我们不仅获得了知识的积累,更培养了批判性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科大的平台建设也颇具特色。我们的图书馆不仅环境优雅、资源丰富,还与社科院大图书馆互联互通,提供了馆际互借的便利。此外,我们还有机会参加社科院的学术会议,与各界学者进行交流,这不仅扩展了我们的学术视野,也让我们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学术前沿。
在同学群体中,我们遇到了一群志趣相投、才华横溢的伙伴。他们不仅在学术上追求卓越,更在个性、胆识、毅力等方面展现出非凡的特质。在共同的学习与成长中,我们相互激发,共同探讨,形成了深厚的同学情谊。
在面对学校的初创阶段、软硬件不匹配、教学与行政模式的低效时,我们并未止步不前,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寻求解决方案,共同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我们敢于直面现实,不沉溺于消极情绪,而是将精力集中在提升自我与学校整体水平上。这种精神的传承,让我们在学术追求与社会责任之间找到了平衡,也使我们成为了彼此的精神支柱。
在社科大的学习与生活中,我们不仅获得了知识与技能的提升,更培养了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在这里,我们找到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结合点,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以社科大为起点,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共同进步。
我们是社科大精神的传承者,是未来学术与社会贡献的奠基人。在这里,我们共同描绘着一个更加光明的明天,期待着与后来者一起,将社科大的故事续写得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