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苏州的起源

admin

约在唐尧时代前后,良渚人开始整体大迁移。他们看准黄土高原,这儿曾是中华各部族避难逃灾的绿洲。早走的,一路顺风来到高原。晚走的,一路都遇到漫流的洪水,只能将树木砍下,挖掉树心,制成轻巧的树皮船,每人背一只,遇上大水就坐船。从山东西南部至陕西、甘肃,大致沿着今日的陇海线,一路栖息着良渚难民。首领欢兜率其氏族还越过黄河直达山西境内。他们和中原各部落杂居在辽阔的高原上,不再是紧密的部族大联盟。此时的中原气温也已经达到了今日的华南温度。天大旱,农作物烤焦了,人们缺乏食物。高温后上游冰雪融化引发了黄河泛滥,河北、山东沿海低洼地区也遭受海侵。居住在低洼地区的部分东夷族属也不得不放弃原居地向中部迁徙。中原有限的可居地显得格外拥挤,各部落矛盾加剧。黄帝的裔孙颛顼(相传其出生时头戴干戈),为中原最强悍的大帝,推翻了母权制。在他死后,母权制重新强劲反弹。社会上种种不安定因素一旦爆发,将生灵涂炭,社会倒退。黄帝的另一支族帝喾掌权后采取折中政策,史载:帝喾治民,若水之灌溉,平等执中,遍于天下。他使社会重新稳定。喾死,他的儿子帝挚为王。然而帝挚既无颛顼的强悍,又不懂得父亲帝喾柔绵似水的奥秘。执政九年,政声不善,政绩不著,社会又起动乱。无奈,只能把帝位让给异母弟放勋,即帝尧。

  尧是诸侯国“唐”的国君,瘦高个,目光炯炯,眉浓黑而放八彩异光。性格坚毅果断,百折不回。史称“其仁如天,其知如神”,能“亲睦九族,便章百姓,合和万国”。尧受命于危难之时,力挽狂澜,以八级泥水匠的本领,实施和稀泥的政治主张,对母权势力让步,缓和了与东夷母权势力仍很强盛的一些部族的矛盾,对新迁徙到中原的各部族予以欢迎,与中原各族一视同仁。又聘请四方部落首领为大臣,以缓和各部属之间的矛盾。良渚首领欢兜就是尧的十二位主要辅佐大臣之一,任司徒,率部落留驻平阳附近的尧都。自黄帝以来,虽也聘各部族酋长任三公九相,但仅挂虚名而已,没有常设的中央集权机构行使权力。一切仍由的强势力部族敲定。各部落之间的关系是松弛的。欢兜依据江南良渚时代的统治经验,辅佐尧在中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常设机构、常备亲兵队伍。这样就能强有力地协调各部族关系,稳定了社会秩序,为国家的建立准备好条件。欢兜年老时还向尧建议将司徒的位子和亲兵指挥权让给舜。远古时代,各氏族不断碰撞、交融,有的胜利了,有的失败了,有的联合起来,有的分裂出去。这种各血缘氏族之间的兼并融合,必然反映到族徽、图腾、墓葬和祭祀上。表征神武或联合的想象动物龙出现了。在后岗文化中(距今5800—5600年)的龙,即现人所见的“贝壳龙”,是武力征服之象征。在红山文化(距今5000年),我们见到的龙,是猪龙,是原始宗教信仰对神灵的崇拜物,与女神一起供奉。而良渚玉龙(距今5000年),则是牛、鹿、猪等各种动物的组合。最初用来表征以这些动物为图腾的部族融合,进而以龙来显示各氏族、各部族的联合。玉龙成为太湖流域和钱塘江两岸各族属外交来往的信物,也是原始宗教祈祷的偶像。欢兜把良渚龙的观念带给尧,龙成为团结各族属的工具。后继者舜扩大了尧的统一成果,团结更多的部落。人们的意念创造了龙,而龙的观念产生后,好事者又到自然界中去寻找龙,竟然找到,由此而有豢龙氏。想来是假冒伪劣产品,舜居然也信任他,留在身边充当建言拾遗,考察大臣言行真伪的“检察官”。可见良渚龙传入中原后,在尧舜时代的重大影响。而传到禹启时代,龙已经成为华夏民族共仰的第一图腾。

  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

  尧将长子丹朱入赘“南蛮”,成为欢兜的女婿,尧与欢兜由此成为亲家。又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东夷人舜。舜本是东夷实力强大的有虞氏集团的王子,身材矮小,皮肤黝黑,龙颜大口,一点也不像父亲,引起老王的疑惧不安。舜的时代正是母权制与父权制激烈冲撞的时代,舜相貌不像父亲,虽然他聪明乖巧,才华出众,依旧不能博得老酋长的欢心,舜的继承权自然更无可想象。此时正逢尧邀请有虞氏首领常驻平阳当大臣,老酋长以为和以前一样又是挂名差使,就派舜去代替,以解除舜对继承权的威胁。舜年轻勤恳,出色地完成尧交付的每项工作,得到尧的器重,成了尧的女婿。在舜父年迈体衰时,尧帮助舜夺得了有虞氏部落酋长的位子,舜终成一代豪酋。舜成为尧最宠爱最得力的大臣,自取得了欢兜的司徒职位,拥有亲兵指挥特权后,舜的实力更大了。

  尧年老时,在王位继承问题上出现了激烈争斗。尧按照当时新兴的父权制长子继承权思想,欲把天子位传给丹朱,这当然得到了亲家欢兜的全力支持。而舜则依靠东夷还比较强大的母权势力,又依靠尧手下八位大臣,也想继承尧位。另一位王位僭望者是原属炎帝集团的共工氏,他强悍、桀骜不驯,他的先人曾和颛顼争过帝位。共工此时是尧的十二佐臣之一,也觊觎尧位。三股势力展开了争夺王位的殊死争斗。大臣崇伯鲧,是在“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的大洪水时,尧派去治水的盖世英雄。鲧站在先进的长子继承权一边,坚决支持丹朱继位,并欲出任三公,辅佐丹朱。

  三股势力争夺王位最激烈时,舜演了一出“居尧之宫、逼尧之子”的逼宫戏,把尧囚禁起来,阻止丹朱与父亲见面。鲧见大势已去,跑出平阳,用他多年来治水筑堤的经验,修筑城郭,准备打仗。怒甚猛兽,以尧的名义招他也不从。舜见形势严峻,采用缓兵之计,将丹朱从原封地防移封至豫陕边淅川丹水一带,让尧传位给丹朱,以稳人心。并趁鲧城尚未筑好、兵力尚未集中之机,出动亲兵击鲧。鲧向东败退,在羽山附近被杀,追随者被流放在东陲的羽山(今江苏赣榆县西南)。这便是史书上所载的:尧殛鲧于羽山。其时尧被舜囚禁且老态龙钟,击鲧,显然是舜以尧名义所为。在屈原心目中,鲧是真正的英雄,忠诚的楷模。在楚辞的《离骚》、《九章》、《天问》等诗中,都叙述了鲧的事迹,表达了对鲧的怀念和崇敬。

  舜抓住战机,引得胜之军袭击共工,即史书上的所谓“尧伐共工”。共工向东北方向败退,后被流放到幽州(现河北北部)。后又跑到东北和西伯利亚,是为东胡。通过白令海峡进入美洲的那部分人,即为印第安人。 三、“古来尧禅舜,何必罪欢兜?”

  舜歼灭了两个实力最强的敌手,就毫无顾忌地把顶在丹朱头上的天子帽子摘下来,交还给尧,开始讨伐欢兜,此即史书上的“尧伐欢兜”。良渚人自北迁后,由于各族属散得太开,位于尧都平阳的欢兜,无法迅速聚集黄河南线各良渚族属,故一触即溃。欢兜被抓后流放南海。远古时期的所谓南海,即今黄海之滨。刚经历过海侵的盐碱地,根本无法生存。一天,年迈的欢兜对随从说,“是我连累了你们。我老了,老天已不让我再活下去了。等我死后,快去报告死讯,他会宽恕你们的。你们年轻,要好好活下去。”说完,昂起头向扑岸的海浪走去。一头白发,一把白须在海风中漂荡。当海潮没过头顶时,偶尔见白发随波上下。再一个海涛涌过,只剩下一个深深的漩涡……舜果然赦免了欢兜的随从,并嘱咐立祠祭祀欢兜。部分良渚人害怕舜讨伐,向西北奔逃,到达今甘肃的武威、敦煌一线,浪迹于大西北的荒漠之中。欢兜子孙则逃入深山老林,按照良渚传统,首领亦称欢兜,故又有欢兜放逐崇山之说。无法生存,他们时时出来袭击各部族,经历代统治者征伐,逐步南迁至广西、越南海边。故南海边也有欢兜遗迹。隋唐时在安南置Huan(欢)州(今越南演州、荣市一带)。唐人沈全期在看到(欢)兜遗迹时感叹,“古来尧禅舜,何必罪(欢)兜?”分明是对“禅让说”提出了质疑。从原始社会首领推选制到后来的世袭制,其间的变化,不是平静地进行的,而是通过篡夺与争斗。所谓“禅让”,只是蒙在血腥斗争史上的一层薄薄纱幕而已,现在我们已能这么认识。

  “尧禅舜”的最后一场戏是“尧伐丹朱”。在舜的打击下。丹朱族即逃离淅川(附近有个破军坡,相传即丹朱兵败之地),向南迁徙。从此,丹朱背上了尧之十恶子(十恶不赦)的恶名声。留在原封地的丹朱遗族,也自动迁徙到山东防山,与东夷风氏融合,是为防风氏。

  舜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始作俑者。他击败了所有的对手,只等尧一咽气,就成了当然天子。大多数良渚移民因分散各地未参与欢兜抗兵行动,因而也未受株连。在舜的时代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改革和政治刷新,成绩卓著,被誉为“其民尽似仙人”。

  回答不是很详细,可以参考下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