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一个字通行的写法与原来的写法不同,原来的写法就被称为本字。比如,“暮”(傍晚)的本字是“莫”。这一概念在古代文献中有详细的解释,如唐代颜师古在《匡谬正俗·逢》中提到:“逢姓者,盖出于逢蒙之后,读当如其本字,更无别音。”这说明了逢姓的读音应当按照原来的本字发音,而不是其他音。清代顾茂才在《释名略例》中进一步阐述了本字的概念,他指出:“《释名》之例可知也,其例有二焉,曰本字、曰易字是也……本字者何也?则‘冬曰上天,其气上腾,与地绝也’。以上释上,如此之属一也。”这表明,对于“冬曰上天”的解释中,“上”字就是其本字。
此外,本字还被用来区分本义和借字。借字是指在书写过程中临时借用的字,而本字则是表示该字的原始意义。例如,在《诗·小雅·六月》中,“以奏肤公”一句中的“公”字实际上是“功”的借字,“功”才是本字。清代龚自珍在《古史钩沉论》第三篇中指出:“今夫《易》、《书》、《诗》、《春秋》之文,十五用假借焉,其本字盖罕矣。”这句话强调了在古代经典文献中,本字出现的频率相对较少,而借字则更为常见。
综上所述,本字的概念不仅涉及字形的变化,还涉及到文字的意义和使用。通过理解和使用本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汉字的历史和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