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中的胆色素检查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用于鉴别黄疸的不同病因。
首先,溶血性黄疸是由于大量红细胞破坏导致未结合胆红素增加,血中含量上升。由于未结合胆红素不通过尿液排出,尿胆红素试验结果为阴性。相反,结合胆红素增多,转化为粪胆原并增加尿胆原试验的阳性反应。常见的溶血性疾病和大面积烧伤等都可能引发此类型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源于肝细胞功能障碍,摄取、结合和排泄胆红素的能力受损。血浆中的未结合胆红素浓度升高,结合胆红素亦增多,尿胆红素试验呈阳性。同时,由于肝细胞受损,尿胆原也会增加,尿胆红素与尿胆原均呈明显阳性。在急性病毒性肝炎中,尿胆红素阳性的出现可能早于临床黄疸症状。
阻塞性黄疸则是由于胆汁淤积导致胆管压力增加,结合胆红素逆流入血,尿胆素检查呈阳性。同时,胆汁排入肠道受阻,尿胆原减少。这种黄疸可见于胆石症、胆管癌等导致的肝内或外梗阻。通过尿液、粪便和血清胆红素的测定,可以区分这三种类型的黄疸,如表所示。
正常情况下,尿液和粪便中的胆色素水平正常,而黄疸时这些指标会有相应的改变,有助于医生对黄疸的病因进行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