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坛,传说中孔子讲学之地,如今已成为教书授人的代名词,象征着教育界和教师。
为了纪念孔子讲学,孔子第45代孙在修孔庙时,将正殿后移,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为“杏坛”。
杏坛的典故最早源于庄子的寓言,讲述孔子四处聚徒授业,每到一处便在杏林讲学,休息时坐在杏坛之上。后来,人们将杏坛视为孔子讲学之地,也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
杏坛象征着孔子教育的光辉。公元前522年,孔子三十而立,创办平民教育,收徒讲学。一天,孔子带一群少年筑土为坛,移一颗银杏树栽于坛边,并说:“银杏多果,象征弟子满天下;树干挺拔直立,象征弟子正直的品格;果仁可食用,又可入药治病,象征弟子学成后可利于社稷民生。这个讲坛就取名杏坛吧。”
杏林,中医学界的代称,指医护人员。它源于三国时期董奉的故事,他以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闻名于世,与张仲景、华佗齐名,被誉为建安三神医。
杏林这个词来源于董奉为百姓治病的故事。《神仙传》记载,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君异每年货杏得谷,旋以赈救贫乏,供给行旅之者。
董奉去世后,人们在他隐居处修坛以纪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