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体系中,高中一词的起源与清末学制改革息息相关。清末,何子渊、丘逢甲等先驱引入西学,创办新式学校,促使清政府废除科举制,推广新学制。新学制将学校分为多个等级,"中学堂"与"小学堂"的界限在宣统元年(1909年)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初级阶段的教育结束时才得以明确。从此,高中一词逐渐成为对这一教育阶段的称呼。
高中教育以更强的理论色彩区别于小学与初中教育。小学与初中的教育目标在于传授学生基本生存技能,而高中则深入各个学科的基础知识与研究方法。高中生在掌握各科基础理论后,学习如何运用这些工具分析和解决领域内更具抽象性的问题。认识论上,高中教育从经验倾向和主观感受转向理论知识与分析方法的应用。
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提供了进入社会或进一步深造的桥梁。完成高中学业并合格后,理论上可以直接参与社会工作。同时,高中教育的理论工具也为学生升入大学深造提供了便利,因此高中毕业后进入大学被视为合理的深造途径。普通高中毕业生可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继续深造。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