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观看了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大山里的长明灯》纪录片,我深有感触。该纪录片讲述了广西钦州市浦北县平睦镇旺贵小学护龙塘教学点的一名70岁退休教师,虽然退休已经多年,但是他每天仍然风雨无阻的去离家5公里远的教学点上课,在这样平凡的岗位上,他坚守了整整四十八个春秋。他的名字叫李群生,他是一个值得人们为之震撼而称颂的人民好教师。
护龙塘教学点是李群生老师提议建立的。之后,他想方设法,出钱出力,加上当地民众一起筹集资金和购买木料石材盖起了这间大山里的教室。教室建好了,但是没有老师愿意到那里做教师,李群生老师就肩负起了这个重任,从此就扎下了根,把自己一辈子的大好时光奉献给了大山里的农村教育事业。困了,累了,他坚持着上好每一节课;就算病了,他也几乎不请假不缺课,一如既往地坚持把课程完成。每天中午,李群生老师都要亲自为离家遥远而不回家吃午饭的学生热饭、热菜。当放学了,他还要亲自把年纪太小并且没有家长来接的的学生送回家。自2004年退休后,他不要工资继续到教学点给学生上课。他的汗水浇灌了无数个求知的懵懂少年的心田,他的辛劳开启了大山里的小孩的启蒙教育之门。李群生老师的这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可嘉可颂,值得我们每一个公民学习。
李群生老师说:“自己做的启蒙教育,主要在于教育孩子们认识知识,认识知识能改变自己,改造命运,为将来社会创造财富。”这平平淡淡的话语体现了他从事教育事业的出发点是多么的高尚啊!护龙塘教学点地处六万大山山脉的群山包围之中,山路崎岖,与外界交通非常不便,办学条件相当恶劣和落后,这里的教师工资收入很低。为此,没什么人愿意到此教学点从事教学工作,或者有的人工作不了多久就走了。我想,正是因为李群生心里的这份高尚,不计较自己个人利益,支撑着他百战不挠地克服办学教学过程中一个个的困难,取得了一次次的胜利。例如:上世纪八十年代,离护龙塘教学点20多公里之外的一个教学点的老师辞职了,找不到代课老师,他就主动承担那里的教学任务。每天上午到护龙塘教学点上课,中午再走1个多小时的山路赶往另一个教学点上课。直到2009年两个教学点合并在一起,李群生老师才结束了这样在两个教学点往返教学,这持续了30年。即使病了,他带伤也坚持给学生上课。据说,他先后60多次翻越海拔800多米高的旺贵岭挑运抢修被暴雨破坏的教室的用料。48年来,他为了教学需要累计步行9万多公里,在深山的简陋教学点里培养了1000多名山村里的小孩,并先后有12名考上大学。可见,李群生老师的这种为学生为社会而从事教育教学的高尚品质和持之以恒的开拓进取精神是非常可贵的,值得我们发扬光大。
退休后的李群生老师说:“不要工资,我自己来上课,因为我年纪大了,和孩子们玩一玩,开开心。”这朴实的言语反映了他在教学中用心来构建师生和谐关系,与学生同乐的良好精神风貌。现代化的教育不应是呆板的灌输已有知识的教育,而需要在其中多一种人文的关怀与互动。比如:虽然他唱歌唱得不好,但也坚持按照全日制小学课程,努力给学生上好每一节音乐课。这也许唱的不是歌,而唱的是快乐。采用复合式教学方式和兼任多学科的课程教学任务的他,不仅上一年级和二年级,还要上三年级,不只是上语文、数学,而且还需要上音乐、美术和体育课等。升国旗时,李群生老师无微不至地帮小孩子纠正敬礼的姿势,与小朋友们一起体验升国旗的庄严和分享当中的乐趣。课间,他还与学生一起玩游戏。上学路上,学生们见到李群生老师都会向他热情地打招呼。这表达了学生对李老师的一种尊敬和热爱,同时,也反映了在构建师生和谐关系的问题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果没有这种与学生同乐的心态,就很难正确地面对和处理不同年级差异性很大的各种学生问题。因此,李群生老师的这种与学生和谐相处的精神风貌值得我们为之鼓掌,奔走相告。
总而言之,观看《大山里的长明灯》后,我感动思考之余,获益颇多。我们要学习李群生老师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学习他树立为学生为社会而从事教育教学的高尚品质,学习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持之以恒的开拓进取精神,学习他与学生和谐相处的精神风貌!
燃烧吧,大山里的长明灯!热烈的燃烧吧,为了照亮每一个山村里的孩子的美好未来!愿天下每一位适龄少年儿童所享有的平等地受教育的权利得到充分的保障和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