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莘县一中高考成绩在聊城八县市评比中位列第七,滑入历史的最低谷。当年9月,莘县县委为了扭转一中的落后局面,对一中校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抽调时任教育局副局长的庞德生到一中任党支部书记、校长。庞校长上任以后,审时度势、大刀阔斧,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首先要求领导班子成员不怕吃苦、不怕吃亏、讲求民主、讲求科学。与全体教职员工同心同德、同甘共苦、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用自身形象影响带动教职员工。与教职员交心,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对每位教职员都给予充分的信任。庞校长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无为而治”,减政放权、减少会议,决不干扰教师的工作自主权。实行民主科学的人性化管理。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把德育放在首位,锐意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新的领导班子率先垂范,广大教职员工干劲倍增。一天四晌,弹性坐班。商讨问题、钻研业务。以年级为实体,设置年级主任,三个副校长分别包管三个年级。学校还先后建立了“一会”“两评”“两谈”的民主管理制。“一会”指开好一年一度的教代会;“两评”是让教职工定期评议学校工作,定期评议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两谈”指校工会委员会民主参政议政座谈会和领导与教职员工的谈心。由于民主管理制度的落实,教职工苦有处诉、意见有处提、怨气有处发。他们气顺了、劲足了,学校工作很快便上了一个台阶。“省教书育人先进单位”“省教育先进集体”“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单位”高考成绩由90年八县市第七名到94年上升为第二名。
辉煌的背后,凝聚着一中人的心血和汗水。凝结着新一届领导班子的艰苦付出和科学管理。 解决了“我要干”的问题后,接着为解决“怎么干”的问题,采取了多种措施。一是在教学管理体制上进行了大胆改革。把三个年级组变为三个年级实体,每个年级设年级主任一人,年级教导员一人。强化了年级责任制。年级实体形成后,在管理权限上有相对的独立性,与教务处、德育处并列,在业务和德育方面分别接受教务处、德育处的指导与协调,实现了三个年级的竞争格局。二是狠抓了常规教学的落实。学校印发了《教学常规》,对教师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及考试提出具体要求。建立了集体备课制度,做到“三定”“四备”“四统一”。定期检查教案、学生作业,及时进行总结。在辅导上把早读、晚自习分给任课教师,由教师自行支配。三是坚持课堂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贯彻“一个中心”“两个贯穿始终”“三个为主”的原则,做到精讲多练、低台阶、大容量,注意训练的梯度。在训练时,制定详细的训练计划,注意了训练的系统性、科学性,避免了盲目性。同时,注意发现和培养教改典型,让他们上教改实验课,向全体教师介绍推广先进的教改经验。通过教改,大大提升了教师的授课水平,提高了教学质量。四是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于有专长的学生,多开“小灶”,加强培养。成立数理化生奥林匹克竞赛活动小组,音体美课外活动小组,明确专人指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连年有学生在全国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从而被名牌大学提前录取。“文学社”社员王梦茜,在辅导教师的培养下进步神速,发表中、长篇小说多部,散文集多本,被评为全国十佳文学少年,被武汉大学中文系破格录取。
辛勤的努力,换来喜人的成果。1994年,高考成绩由1990年的全市第八上升为全市第二,本科上线人数首次突破百人大关,由上年的76人一举上升到141人。在全市引起很大的轰动。学校被先后授予“山东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教育先进集体”“山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称号。刘金钟老师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郭春英老师获“省优秀教师”称号。另有79人次受到市、县不同类型的表彰。地理教师宋泽生被评为中学特级教师。这是本校第一位特级教师。
由于工作需要,1994年9月,庞德生同志被调任莘县教育局副局长,一中校长由李大发同志接任。李校长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与其他领导成员同心同德、努力工作、继往开来,使莘县一中沿着正确的航线继续前进。后因工作需要,李校长于1995年11月调往莘县科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