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东北的黑龙江讷河县和内蒙古自治区,生活着一个独特的民族——鄂温克族,他们的人口约为26315人,以“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这一名字为人所知。其中,鄂温克自治旗的居民占全国鄂温克族人口的33%。他们的生活方式多样,大部分以放牧为主,部分从事农耕,而驯鹿曾是他们的主要交通工具,被誉为“森林之舟”。
1957年,鄂温克族的民族名称得到了统一。他们的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的满——通古斯语族,分为海拉尔、陈巴尔虎、敖鲁古雅三种方言。由于没有文字,牧区通常使用蒙文,农区和林区则通用汉文。鄂温克族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学,他们擅长歌唱和舞蹈,民歌旋律优美,富有地方特色,常常是即景生情,即兴填词。
在鄂温克旗,畜牧业是主要产业,传统鄂温克服饰仍然保留,但现代服装在日常生活中已相当普遍。牧区居民的饮食以乳制品、肉类和面食为主,他们的热情好客闻名,常以好烟好酒、大块手扒肉、风干肉以及稷子米煮成的肉粥款待客人,他们坚信“远方的来客不会背着自己的房子走”,认为招待客人是基本的礼仪。
关于鄂温克族的起源,学术界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他们起源于贝加尔湖沿岸的北室韦地区,另一种则认为他们源于乌苏里江流域的安居骨部。在信仰上,大多数鄂温克人信仰萨满教,部分牧区的人还信奉藏传佛教。他们的习俗中包含了动物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元素。
扩展资料
篝火舞又称圈舞,是山上鄂温克族的自娱性舞蹈。一般由七人至二十人手拉手围成圆圈。随着引唱者高亢的歌声,大家共起舞。载歌载舞,男女均可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