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包子,这种形似馒头的“中国汉堡”,在古代常被称作“馒头”。《聊斋志异》中的《花姑子》篇中,花姑子为安幼舆治病,并留下数个“蒸饼”,这里的“蒸饼”实际上是指有馅的面食,即今人所称的包子。
2. 包子起源于何时尚无确切史料记载,但据一些野史,其出现似乎与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有关。传说诸葛亮征孟获时,因不忍用人头祭神,便用羊豕之肉包以面,制作成类似人头的食物,后来这种食物被称为“馒头”。
3. 唐代,包子的制作技术已相当成熟。唐人韦巨源的“烧尾宴食单”中,有一组名为“素蒸音声部”的面点,类似今天的包子。宋代,包子的制作和食用更加普及,宋神宗曾特别关注学校饮食,尝过太学中的馒头后,认为味道不错,从此“馒头”声名鹊起。
4. 元代,包子仍常被称为“馒头”。《饮膳正要》中介绍了多种肉食或荤素搭配的包子,如“仓馒头”、“鹿奶肪馒头”等。元代还出现了“剪花馒头”,在馒头上剪出各种花样,制作技巧高超。
5. 明清时期,包子成为常食。明初京城百姓常以“馒头”作为供奉功臣的祭品。明清小说中也常出现“馒头”的描述。清代,包子终于有了自己专有的“姓名权”,与“馒头”区别开来。
6. 如今,包子已是五花八门,根据馅料、制作方法和形状的不同,有猪肉包、羊肉包、牛肉包、麻蓉包、豆沙包、枣泥包、蟹黄包等品种。名品有天津狗不理包、靖江汤包、扬州小笼汤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