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宽进严出比严进宽出更有利/大学严进宽出比宽进严出更有利
大学宽进严出比严进宽出更有利/大学严进宽出比宽进严出更有利(2002年全国大专辩论赛)
[ 一辩对垒 ]
正方一辩:谢谢主席,大家好!我方认为大学宽进严出比严进宽出更有利.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宽进,宽进就是指在质上要放松入学标准,在量上要扩大招生数量.它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素质教育切实推行的制度保障.就大众化而言,现代大学已不再是精英的大学,而是大众的大学,严进使高等教育成了少数人的盛宴;而宽进使之变为多数人的权利.严进使大学的功能只限于筛选;而宽进却使之转为培养.那么现代大学大众化即是宽进的哲学,也是大学之为大学的现代含义.就素质教育而言,考试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严进却使基础教育成了高考的奴仆,扼制了素质教育的咽喉,阻碍了人才的自由成长.而宽进,却可以使高考这座独木桥成为阳关道,让天堑变通途,真正的解放基础教育,使素质教育成了培养人才的沃土.其次再让我们来看一看严出,所谓严出就是指大学在向社会培养输送人才的过程当中,严格要求,它包括严格的课程学制、严格的学分制度、严格的专业考试.对方辩友,在今天这种情况下,严出是大学承担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大学不是文凭的印刷机,而是人才的哺乳者.这种情况之下,采用严出更比宽出能够真正的珍惜和爱护人才,能够真正的使大学成为社会前进的推动器.再次,我方认为宽进严出不仅有利,而且可行,理由有二:第一,当今中国近 20 年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然而为高等教育的投入却始终没有超过 GNP 的 0.65% ,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之间当然有巨大的扩展空间和潜力;第二,我们认为所谓的资源不足的问题表面上是钱的我他,而本质上却是体制与观念的问题.现实当中,一方面大学对巨大资金的需求是千呼万唤不出来,而大量的民间资本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却是“犹抱琵琶半遮面”,面对这样的情况,症结就在于体制与观念.只要我们在体制上理顺关系,在观念上解放思想,那么一定能够让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办学模式做到良性循环.最后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所以宽进严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只要我们把宽进严出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方方面面紧密结合起来,那么我们一定能够走出一条稳定、协调、健康的发展之路.
[ 一对一攻辩 ]
正方二辩选反方三辩
正方二辩:有请对方三辩.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已经成为了一个国际潮流,中国是应当顺应这一潮流,还是逆潮流而动?
反方三辩:当然是顺应大众化的潮流,但是在大众化的趋势之下,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还有良种,一种是严进宽出,一种是宽进严出.今天我们就是在比较大众化模式之下这两个办学模式哪个更有利地体现培养人才、教育成才?哪个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主旋律?
正方二辩:对方说的非常好,您告诉我要顺应这个潮流,请您用简短的语言告诉我,为什么要顺应?
反方三辩:因为这个潮流是大势所趋,对方辩友跟我说,但是我倒不明白,大众化它肯定就是宽进严出吗?那么严进宽出是什么,难道是精英化吗?你把大众化与精英化对立起来,可是马丁路德告诉我们说:“大众化阶段精英教育不但存在,而且更加辉煌,更加繁荣.”对方辩友,这两者是不能对立的.
正方二辩:这恰恰说明了在大众化时代,宽进严出依然可以进行精英化的培养教育.请教您,相比而言,宽进和严进谁的毛入学率更高?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毛入学率指的是什么,只要数量不要质量吗?我们说要把握质量关,任何入学都要有个标准,《世界人权宣言》 26 条告诉我们说,要依据成绩.高等教育对大家平等开放,成绩把握质量,这就是严进.
正方二辩:《联合国宣言》还告诉我们,教育权是人的一个基本人权,但现在中国很多适龄高中生上不了大学,湖北省分数线是 560 分, 550 都上不了大学这公平吗?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您是说所有的高中生上大学就是公平吗?《联合国宣言》还告诉我们说,绝对的教育本身就是不公平,只有对待成绩不对分数线标准进行判别,这才是公平.
反方二辩选正方二辩
反方二辩:谢谢主席,大家好!我想请对方的三辩和我一起探讨今天这个话题.请您举例说明我国哪一类大学是宽进严出的大学?
正方二辩:宽进严出的大学正在发展之中,如果对方辩友一定要让我举一个例子的话,那么现在的网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