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埋线的穴位埋线

admin

中医穴位埋线的发展

穴位埋线起源于石家庄,由西医埋线发明人陆建和中医埋线创始人任树森共同推进。两者主要区别在于理论指导不同。2005年,国家卫生部对中医穴位埋线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将其列为“百年百项中医适宜技术推广项目”之一。2007年,河北省在官方学术领域首创了河北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埋线疗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任树森编写的《中医穴位埋线》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推广项目。2011年,任树森主编的《中医穴位埋线疗法》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全国发行,已再版。

穴位埋线的主要效应包括:

1. 穴位封闭效应:通过局部麻醉,刺激皮肤,调整脏腑,平衡阴阳,调和气血。

2. 针刺效应和埋针效应:埋线时的针刺和药线代替针灸针在穴位内产生针刺效应,同时药线较长时间吸收,达到埋针作用。

3. 组织疗法效应:药线作为异体蛋白,埋入穴位后产生变态反应,激发人体免疫功能,调节身体有关脏腑器官功能,使活动趋于平衡,疾病得到治愈。

主要作用包括:

1. 协调脏腑,平衡阴阳:通过复杂刺激信息,纠正脏腑功能,恢复阴阳平衡。

2. 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改善经络闭塞和气血失调,恢复正常生理状态。

3. 补虚泻实,扶正祛邪:提高免疫力,调整身体功能,消除病理因素,恢复正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