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湾镇历史悠久,主要体现在丹江航运方面,唐朝中期曾是南方物资运往长安的主要通道。唐代后期,藩镇割据,地方势力经常阻断淮河、汴河等地的漕运,因而丹江河运更为发达。宋代由于战乱,航运一度萧条。明清年代空前繁华。据有关记载,黄河码头每天停泊各类船只百余艘,“帆樯林立,绵延十余里”。 寺湾黄河老街是丹江航运的水旱码头,日益繁荣,大量的外地商品(盐、绸、布匹、药物等)集散于此。航运的繁荣,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各地商人的停驻使黄河镇区人气倍增,相继建成了兴隆寺、杨寺庙、老君庙、关帝庙、代王庙一些古建筑。一些著名的商铺,如“全兴仁”、“永兴源”、“张家太纪”、“江西杨家果子铺”等陆续入驻,与全国各大城市互通往来。清朝末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慈禧太后逃往西安,南北各省所交的皇粮和其他物资大都经丹江航道运往西安,黄河码头每天来往船只在300艘以上。
民国时期,河南省高校学府(商丘中学)因战乱西迁于寺湾黄河,提升了该地文化品位,助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解放后,由于陆路的发达,陇海铁路及焦枝铁路相继建成,公路四通八达,取而代之水运。 寺湾镇1948年隶属于第六区(荆紫关),1950年建寺湾区,1958年建寺湾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寺湾乡,1999年撤乡建镇。因镇政府原驻寺湾村,故名。后迁建到黄河街,仍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