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与孩子的争论,关于“想象”与“想像”之间的分歧,让人陷入了对词汇准确性的深思。家长在疑惑之余,找到了答案。
“想象”与“想像”这两个词汇,虽然发音相同,却在意义上有着细微的区别。在使用时,应当注意它们的准确含义。
“象”字作为名词,有其特定的含义。例如大象、象牙、象棋等。此外,“象”作为名词的词素,可以用于构词,但不能单独使用,比如形象、景象、印象等。第三种用法,指的是模仿、模拟的意思,如象征、象形文字等。
相比之下,“像”字的含义更为丰富。它既可指人物的图形,如画像、像章、雕像等,也可以表示近似、相似,如他们兄弟俩人长的可真像。此外,“像”还可以用在比喻句中,如红红的脸蛋像苹果。在不确定的情形下,“像”也可以表示似乎、可能的意思,如他好像不知道前方有陷阱。
在日常使用中,“象”作为特有名词使用较多。其他时候,人们倾向于使用“像”来替代“象”。这也是许多教师在判断书写正确性时的考量因素之一。
从数据统计来看,在通用情况下,超过九成的书刊、杂志、教材等选择使用“像”。这也是现今以“想像”为主的原因之一。
按照学理,“想象”更为准确。因为“像”更多用于比照人物做出的形象,如画像、肖像、雕像等。在表意上,“像”似乎要窄一些。而“象”的含义包含“形状和样子”的概念,如景象、气象、天象等,看起来更为广泛。
之所以现在以“像”为主,可能与汉字书写习惯有关。汉字的“像”字具有单人旁,更容易体现出词的本意。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倾向于使用“好像”、“想像”等词语,取代了原来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