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态度的因素越复杂,则态度的改变越困难:正确。
度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通过自身、社会化的过程逐渐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点。
1、欲望。态度的形成往往与个人的欲望有着密切的关系。实验证明,凡是能够满足个人欲望,或能帮助个人达到目标的对象,都能使人产生满意的态度。相反,对于那些阻碍目标,或使欲望受到挫折的对象,都会使人产生厌恶的态度。
2、知识。态度中的认知成分与一个人的知识密切相关。个体对某些对象态度的形成,受他对该对象所获得的知识的影响。
3、个体的经验。一个人的经验往往与其态度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实践证明,很多态度是由于经验的积累与分化而慢慢形成的。
态度的心理结构主要包括三个因素,即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意向因素。态度通常是指个人对某一客体所持的评价与心理倾向。换句话说,就是个人对环境中的某一对象的看法,是喜欢还是厌恶,是接近还是疏远,以及由此所激发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倾向。
1、认知因素。认知因素就是指个人对态度对象带有评价意义的叙述。叙述的内容包括个人对态度对象的认识、理解、相信、怀疑以及赞成或反对等。
2、情感因素。情感因素就是指个人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如尊敬——蔑视,同情——冷漠,喜欢——厌恶等。
3、意向因素。意向因素就是指个人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或行为的准备状态,也就是个体准备对态度对象做出何种反映。
态度的形成有其自身的特点:
我们对他人的态度是根据我们的主观意识经验进行评价的,因而态度具有评价性。
态度是我们的主观意识评价的,便属于心理活动过程,是我们尚未显现于外的内心历程或状态,因而具有内在性。
我们的态度是因某一个人,某一些人或某一件事而形成的,是具有针对性的,因而态度具有对象性。
我们对某一个人形成了某种态度,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就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