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所说的四海是指: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它们是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的汇聚地。
“海”是江河等所有水的最终归聚之处。经络学说认为,十二经脉内流行的气血,像大地上的水流一样,最终百川归于海;《灵枢·海论》指出:
人有髓诲,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
四海为全身气血津液的汇聚之地,因此也主持全身的气血、津液的活动。
四海的部位与气街的部位类似:髓海位于头部,气海位于胸部,水谷之海位于上腹部,血海位于下腹部。四个部位之间是有相互联系的。《灵枢·海论》篇以胃、冲脉、膻中、脑四个部位,分别称为水谷之海、血海、气海、髓海,并指出:四海各有输注的腧穴。 《灵枢·海论》篇说:
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气冲穴),下至三里;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在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盖,下在风府。
其中:柱骨之上下是指颈项部;髓海之输上在于盖,是指头顶的百会穴。
脑部是髓海,是“神气”的本源,称为“元神之府”,是脏腑经络活动的主要控制地;胸部是气海,是宗气的汇聚点,通贯心脉并调行呼吸;胃属水谷之海,是营气、卫气的起源处,即气血生化之所;冲脉则为十二经之海,又称血海,起于胞宫,为十二经之根本,伴足少阴经上行,三焦原气之所出,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产出。
四海理论进一步明确了经气的组成和来源。四海病变,主要分为有余、不足两大类,临床上可据此辨证施治。《海论》有云:
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悗息面赤;气海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佛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这就是“四海”发生病变的种种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