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电子科技大学IRobot机器人俱乐部,以其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帮助学生在就业市场上脱颖而出。卢宇豪,一位信息对抗技术专业的本科生,凭借在俱乐部的实战经验,获得了算法和机械领域企业的青睐,甚至薪资超过硕士毕业生,最终签约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俱乐部的成功并非偶然。在众多学生社团中,IRobot机器人俱乐部以其科技感、竞技性和实践性吸引了大批学生。其以兴趣驱动为核心,建立了一套“培养—考核双向循环”的发展模式。每年秋季,俱乐部面向全校招募对机器人领域和工程师职业感兴趣的新生,经过半年的“边培养、边考核、边筛选”,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考核重点,以此判断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俱乐部采用企业化管理模式,内部设有“纵横交叠式”研发组织架构,项目驱动技术组划分,赛事倒推项目分类,形成测试组进行任务测试。团队以项目为牵引,分解赛事任务,各兵种定期召开会议,确保进度同步,提高效率。
浦仕特在俱乐部的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团队的重要性。通过共同解决技术难题,不仅提高了技术水平,更培养了团队精神。学校对俱乐部给予了高度支持,提供实验室、加工间和测试场地,并每年投入60万元经费,保障研发和参赛活动。
竞赛是俱乐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RoboMaster机甲大师系列赛,以业界最新发展方向为背景,紧密联系产业。参赛成员处理前沿问题,实践成果解决现实产业问题。在俱乐部,每位成员沉浸式体验完整任务挑战,个人提升全面。
俱乐部的朋辈互助体系,通过“以老带新”和“组内协助”,提升成员的“硬实力”。设置课程培训体系,每学年根据业界动向和技术迭代调整,根据成员特点和技术专长分组,经历从基础提升到个性化研究再到核心突破的技术成长路径。同时,还设有管理、财务、宣传等模块,促进成员“软实力”提升。
俱乐部探索出一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社团为载体,以竞赛项目为牵引。这种模式使学生自主成长快、辐射带动效果好、外部认可高。每年约有60名核心成员,集中培训600余人,通过各类活动赛事辐射带动近3000名学生。俱乐部累计培养核心成员300余名,其中大部分学生在知名公司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