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波德·冯·兰克兰克的历史观主张历史的科学客观性,他认为历史学家的使命是揭示历史的真实,而非追求再现。他的“忘却自我”理论要求历史学家在描述历史时保持中立,尽管这一理想受到德罗伊森等人的质疑,但其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兰克创立的历史研讨班培养出注重批判性思考的历史学家,他强调历史学的双重性,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注重修辞和表达技巧。他将历史研究分为收集、发现和深入探讨三个步骤,这些理论对历史学科发展具有关键作用。
兰克将历史视为艺术创作,他在《拉丁与条顿民族史》中的成就体现了这一观点。尽管生活在一个单一民族国家的时代,他并未被质疑其民族狭隘,但与启蒙历史学家如默泽尔、加特勒和施勒策尔的观点有所分歧。后者强调历史的启蒙价值,而兰克则坚持历史独立性和客观性,反对为哲学或教育目标服务的历史叙述。他认为历史研究应基于经验资料,追求“客观性理想”,如其注释学方法所示。
兰克的历史认知并不仅仅依赖于理性,他强调“精神感觉”和理解,历史学家需揭示事件内在关联,但理性探究并非无所不能。兰克受马丁·路德影响,但与黑格尔的观点不同,他强调历史学的独立性,反对神学论点。他赞同德罗伊森的“历史合理性”,认为每个事件都反映出上帝的意愿,历史源于神的旨意。在他的时代,神学与历史学相互交织,如施特劳斯开创的人物历史研究。
兰克的历史评价注重过去时代的感知,而非现代价值体系,他强调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性与上帝的联系。他反对历史进步论,认为历史学家应深入研究每个时代的个性、差异和文化特点。兰克的历史观念深受德国唯心主义影响,区分了“起始理念”与“历史理念”,认为历史是人类精神演变的体现,而非简单的进步。他的著作聚焦民族与国家历史,重视“外交优先权”,反映出他的政治立场。
兰克的政治立场与历史观念交织,他不支持建立德意志民族国家,而是维护普鲁士大国地位,这与德罗伊森等历史学家的观点存在分歧。他的学术思想深受普鲁士复辟、浪漫反启蒙、歌德时代的美学和唯心主义哲学影响,且他的一生坚守这些理念。尽管晚年他的科学客观性和政治态度受到批评,但他的著作已深深烙印在学术史中,他自己对此也有所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