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遵循一定的规则,考试每年举行一次,部分地区可能有所不同,但总体上保持一致。笔试成绩的有效期为两年,这意味着考生需要在这段时间内完成所有必要的考试科目。只有通过笔试和面试,才能最终获得教师资格证书。
教师资格证是教育行业从业人员的准入证。在我国,师范类大学毕业生必须通过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课程的考试,并在普通话测试中取得二级乙等(中文专业需达到二级甲等)以上的成绩,才能在毕业时获得教师资格证。而非师范类学生及社会人士则需参加一系列认证考试,如普通话测试、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等,才能申请教师资格证。
2015年起,教师资格证考试进行了改革,实行了国家统一考试(简称国考),考试内容增加、难度加大。在校学生在大二、大三(专科)或大三、大四(本科)时才有资格报考。改革后,师范生与非师范生的区别被取消,所有希望成为教师的人都需参加国考,以申请教师资格证。
执教资格证书的获取途径有两种:一是参加国家统考,二是参加地方自主考试。这两种考试模式均包括笔试和面试。2011年11月26日起,浙江、湖北率先启动国家统考试点。随后,河北、上海、海南、广西、山西、安徽、山东、贵州等地陆续加入。至2014年9月,全国共有13个省、自治区实施教师资格证全国统一考试。2015年上半年新增福建,目前共有14个省、自治区实施国家统考教师资格。
国家统考地区的笔试科目与地方自主考试有所不同。地方自主考试的笔试科目为“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政策法规;而国家统一考试分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中职五个层级。其中,幼儿园、小学、中职这三类学段仅考两门(科目一:《综合素质》;科目二:《教育(保教)知识与能力》),不涉及专业知识的考察;初中、高中则需多考一门专业知识。
根据规定,只有通过所有笔试和面试的考生才能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单科成绩的有效期为两年,这意味着考生需要在这两年内完成所有必要的考试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