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桥东区的地理环境

admin

桥东区位于张家口市区的东半部,因在清水河东侧而得名。位于北纬40°12'~40°48',东经114°52'~115°31'ˊ之间。南面与高新区接壤,西隔清水河与桥西区相望,区境东西宽约五公里,南北长约九公里,桥东区地形由东北向西南平缓倾斜,地势平坦。

桥东区人民政府驻桥东区胜利中路31号。 1、气候特征

桥东区气候特征是属寒湿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少雨,春季多风沙,秋季秋高气爽。由于该区境内北部、西部为浅山区,西部为市区腹地,形成东高西低地形落差,加上地面性质差异大,以城市效应为主的小气候特征也很显著。

2、温度

桥东区年平均气温在摄氏7℃~8℃之间,秋季平均气温摄氏8.9℃,冬季平均气温摄氏–6.5℃,1月份平均气温为摄氏–8.3℃,7月份平均气温为摄氏23.7℃极端最高温度为摄氏40.9°(1955年7月24日),极端最低温度为摄氏–26.2°(1954年12月29日)。

3、日照

年日照小时为2821.6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4%。太阳高度角:夏至为72°39′,冬至为25°47′,受太阳照射时间冬至为9小时零6分钟,夏至为15小时零8分钟。年总辐射量在140千卡/平方厘米·年左右。

4、积温

桥东区积温,0℃以上积温3600℃左右,5℃以上积温3450℃左右,10℃以上积温3200℃左右,15℃以上积温2600℃左右。

5、霜期

全年无霜期144天,轻霜冻初日9月25日,终日5月15日;重霜冻初日10月10日,终日4月24日。

6、降水

年平均降水量为403.6毫米,最大值为648毫米(1955年),最小值228.1毫米(1984年)。其中70%的降雨量集中在6、7、8月份,而7、8月份的降雨量一般占全年总降雨量的50%。春季降水量为50~60毫米,夏季降水量280毫米左右,秋季降水量60~70毫米,冬季降水量5~10毫米。

7、风力

受内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边缘地理位置影响,桥东区处在多风地带,年平均大风日可达22.7天以上,风向以西北风和东南风为主,冬季多西北风,夏季多东南风。平均风速每秒2.5米左右。由于气候干燥,地表土壤含水少,刮风时常伴有扬尘、沙尘天气现象。 桥东区位于张家口市东半部,全区地势南北长、东西窄,呈鱼形不规则长条形状,由东北向西南倾斜。西半部属大清河冲击型一、二级阶地,东半部属燕山余脉渐缓堆积地形,呈缓坦渐降,地表坡度较大,百分之三到四。地面距海拔560米~800米。

桥东区处于中朝准地台上的活动地带,震旦亚界的局部地槽,燕山沉陷带亚段。主要属中生代侏罗白垩系。地层岩性为出露棕褐色粘土、亚粘土与黄褐色沙土河流冲击区间或杂有砾石,土层较厚,含有较丰水肥,造成适于各种植物和农作物生长的土壤基础。 一、地表水

桥东区境内有清水河、东沙河、七里山渠三条河流。

1、清水河(据万全县志记载亦称通桥河),俗称大清河。该河属永定河水系,发源于崇礼县。据水经注记载:“宁川水源出独石口西马尼图岭西南太平庄之东北”,向西南流至张家口北约70公里,有西沟、东沟二水自西北、东北两向来会正沟之水于大境门北汇合,再向南流经汉卿桥(现称解放桥)、通桥(现称清河桥)、京绥铁路桥(现称东方红桥),经高庙、老鸦庄及宣化所属村等注入洋河。晴天流水潺孱,雨天洪峰狂泻,洪水时水质浑浊富含有机质,灌溉尤佳,故河水流经村庄多开渠引水,使受浇灌的田园肥沃。市区境内全长19公里,是划分桥东、桥西两区的界河,年平均流量3.8立方米/秒。在沙岭子镇西南,入永定河水系的洋河。因天气干旱降水偏少,另外相应增加农田灌溉和企业用水的加大,径流量呈现日渐缩小态势,又由于沿岸企业、居民未经处理将废水排入河道,使得水质污染严重。

2、东沙河,位于桥东区政府驻地东北4.25公里处。发源于东山(人头山)流经市区至宁远堡与洋河汇合。该河属季节性雨洪河,流域面积12.6平方公里。正常年雨洪的最大流量65立方米/秒左右。相传因该河清代在张家口堡的东面沙石河,故得名东沙河。

3、七里山渠,位于区政府驻地6.3公里处,该渠北起清水河,南至宣化县梅家营,北段流经市区,全长23公里。

二、地下水

因高原山地和山间盆地的特点,地下含水层分布不均匀,难有大面积含水层形成,原有地下水存量不多,加上企业开采使用自备水取用地下水过量,致地下水位明显下降。自然涌出的泉眼全部干涸。年动态降水补给,因干旱年份偏多,无法得到相应的补充,开采量逐年下降。而且市区企业、居民所排污水、垃圾直接、间接加重了地下水资源的污染程度。 1、鱼儿山

鱼儿山,又称东高山。顶峰高度1243.5米,低谷807米,位于城区东北部距桥东区政府所在地7公里处。地处北纬40°49′~40°50′东经114°52′~114°53′。海拔861.9米,面积4000平方米,状似菱形,呈西北至东南走向。因山腰有沙石一条,雨后状若游鱼,故名鱼儿山,又取天下太平之意称太平山。

2、东太平山

东太平山,位于城区东部距桥东区政府7.75公里处,地处北纬40°49′~40°50′,东经114°52′~114°53′。海拔896米。面积5000平方米。系阴山热察支脉的分支,由西北向东南走向。因在市区东面,故名东山。据《察哈尔省通》记载:东太平山亦称东高山。

3、东山

东山,位于城区距桥东区政府驻地东南4.15公里处,地处北纬40°47′~40°48′,东经114°53′~114°54′。该山最高为海拔896米。因座落于张家口市区以东而得名。

4、骆驼山

骆驼山,位于红旗楼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0.6公里处,地处北纬40°47′~40°48′,东经114°53′~114°55′,海拔885.6米,面积2800平方米,因山形状似骆驼,故而得名。

5、东沙河

东沙河(亦称长甸沟),位于桥东区政府驻地东南4.25公里处,首端地处北纬40°48′东经114°53′,末端地处北纬40°46′东经114°53′,呈东北至西南走向。长4.5公里,宽5米,深3米,沙石基底,季节性泥沙水质河流。

6、大虎林沟

大虎林沟,位于桥东区政府驻地北偏东5.8公里处,首端处北纬40°50′东经114°53′,末端处北纬40°50′东经114°53′,东西走向。长0.25公里,宽20米,深5.6米。沙石基底,东起该沟顶端,西止七里山渠。相传沟内树木较多,林中有虎,故得名虎林沟,又因沟较大,俗称“大虎林沟”。

7、一虎林沟

一虎林沟,位于桥东区政府驻地北偏东6.25公里处,首端处北纬40°53′东经114°53′,末端处北纬40°50′东经114°53′东西走向,长0.28公里,宽13米,深5.6米,属沙石基底。东起该沟顶端,西止七里山渠。为虎林沟派生名称,从北向南排列一虎林沟。

8、二虎林沟

二虎林沟,位于桥东区政府驻地西北偏东6.25公里处,首端处北纬40°50′东经114°53′,末端处于北纬40°50′东经114°53′东西走向,长0.25公里,宽20米,深4.7米。沙石基底,东起该沟顶端,西止七里山渠,为虎林沟派生名称,从北向南排列称二虎林沟。

9、五郎庙沟

五郎庙沟,位于桥东区政府驻地东北偏北4.78公里处,首端北纬40°49′东经114°53′,末端北纬40°49′东经114°53′。东北至西南走向。长365米,宽20米,深3.9米。沙石基底,东北起该沟顶端,西南止鱼儿山路后街。相传在宋代时,鱼儿山、水泉沟、东窑子三处各建有一座五郞庙,此沟因流经鱼儿山五郞庙旁,故而得名。

10、车道沟

车道沟,位于桥东区政府驻地东北5.01公里处,首端北纬40°49′东经114°52′,末端北纬40°49′东经114°53′。东北至西南走向,长0.7公里,宽20米,深8.7米。沙石基底,东北起自沟的顶端,西南止于鱼儿山后街。因此沟有蛇出没,得名蛇道沟,又因当地方言将蛇音读为“车”音,俗称“车道沟”。

11、磨石沟

磨石沟,位于桥东区政府驻地东北偏南5.32公里处,首端北纬40°49′东经114°54′,末端北纬40°49′东经114°54′。东北至西南走向,长0.7公里,宽40米,深6.8米。沙石基底,东北起沟的顶端,西南止陵园路(现林园路)。该沟的石头可制作磨石,得名磨石沟。

12、峰天沟

峰天沟,位于桥东区政府驻地北偏东5.25公里,首端北纬40°49′东经114°54′,末端北纬40°49′东经114°54′南北走向,长0.5公里,宽30米,深6米。沙石基底,北起沟顶端南止口里东窑子村。

13、水泉沟

水泉沟,位于桥东区政府驻地东北方向4.3公里,首端北纬40°49′东经114°54′,末端北纬40°49′东经114°53′。东西走向,长1.3公里,宽15米,深1米。沙石基底,原有一泉眼常年流水,近几年因开采地下水原因,泉眼干涸。现为季节性河流,东起东山,西止东沙河。相传早年间沟内泉水孱孱流出而得名。

14、七里山渠

七里山渠,位于桥东区政府驻地6.3公里处,首端北纬40°48′东经114°54′,末端北纬40°46′东经114°53′。南北走向,在市区内长8.78公里,宽4米,深3米。沙石基底,1958年由人工开凿而成。该渠北起东太平山脚下的清水河,南至宣化县梅家营,北段流经市区,全长23公里,因该渠沿七里山开凿故此得名。1958年郭沫若同志来张参观时,为之题词:“七里山渠”,至今题字碑立于大渠中段遗址旁(2008年该渠废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