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我在自学中医。学中医的原因,还是基于自己不争气的身体,还有对医生的不信任(这么说可能遭受批评,但我要说实话)。
我学中医先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在这里学到的是如何去感应天地,学会 养生 然后就是听讲和阅读《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这样由浅入深的自学,还是很有收获的,那就是我把自身的沉疴消去的七七八八了。我喜欢中医,觉得他并不神秘,且不排除西医,因为他们各有擅长,完全可以优势互补。
我最后引用《黄帝内经》的一段话,它可以代表我学习的感悟,那就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只要遵循此道,不去追求那些虚无和妄想,过简单的生活,做到无疾而终,那就是最好的修养。
先读基础性的东西!然后在循序渐进
一、非中医生或不以中医谋生的同志,我建议别读中医专业的书,可读些科普、 养生 之类中医相关书籍。
二、若中医专业,又以此谋生的,那就得好好读。
三、读中医书(与读其它类书有不同),必须以自我为中心,然后通过读些书加以修正(观点)。
四、读中医书最重要的是顺序和方法。
五、读中医书的三个过程:
第一阶段:尽信书。
第二阶段:尽信书,不如无书--质疑精神。
第三阶段:取精华,去糟粕,创理论。
六、在观察、实践环境中读,纸上谈兵无价值。
七、要处理好经典书籍与教材的关系。
我是家传,先看四言举曰,再看内经由原,估计现在中医都没有看过。
我虽然没读过中医书,我的祖上懂中医,并且中医的偏方都能治大病。我小时候在我十岁左右。也是634年时候。白天在外边玩耍,我记得出了一身大汗。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穿衣裳厉不起来。我的母亲把我抱起来,我没法战力。就有倒下,是我爷爷给我一下就治好了。那时候家家户户有煤油,我爷爷在澡堂口点着一堆火,用煤油洗了我两腿。在火旁边考。我爷爷,我母亲两个人护住我,不让动。当用火烤了我大概20分钟。在付起我来,我能力着了我好了,就这病现在在医院。恐怕你三仟,四仟南说冶好。
我得了黄胆型肝炎,在医院医。医了一个星期,转成慢性。怄我一蹼趴。于是去买了些治肝炎的小册子,自己看自已医。为了理解那些药方好,于是涉猎中医理论。读理论,是为了处方。可是读了理论,不一定会处方。因而理论读懂了事,不去记它。处方要看中医药手册。要掌握药性。就像我搞工裎设计一样,设计处方,翻中药手册。这样会好些。医生们处方,是不翻书的。因为翻书显得水平低。其实这么多条文,那里记得到?故处的方十之八九是有点问题的。故往往不及"黄医生"翻书处方来得有效。
早上三点起来读,天亮去劳动,晚看其十一点,一生四十年都这样,看了大病回家,翻阅通夜书。单干医生。治的病,走往全国各地,都是座地医生治不了后才找你来试。三付药医不好。也不会找你医了。没有高技术,走生地你何处去吃饭。是打出了的天地。
先读针灸大成,再读内经,三读神农本草,四读伤寒论,五读金匮。反复读后再拜名师指点。
去其糟柏,吸取精华
中医的发展有各种阻力,例如,好的,药方,未必能拿到好的药材
好的,药材精发药人的手,他会把好的药才变成坏的药材
另外,药材替代品太多了,使正规的药材变成了多种多样的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