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要学好?不死记硬背,需讲究方法,多听多说多读多写,hard work sweat methods,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否则就没有那么多的人要问同一个问题了。这里有一段供你参考:
为了学会英语,我下的功夫是很大的。下面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进入巩固阶段以后,坚持每天听写A4的纸20页,不达目的绝不罢休,晚上开会晚了也要补上。从1980年1月31日到1983年2月我调离沈阳为止,三年内写了一柜子的听写记录,用去了圆珠笔芯一把,听坏电子管录音机9部,半导体收录机3部,单放机4部,翻坏词典两本(因为我不断地在上面写和画)。所以我经常对别人说:“谁知脑中词,词词皆苦。”这是我发自内心的话,并不是什么夸大之词。
3.见缝插针
学习英语要花大量的时间,到哪里去找这么多的时间呢?鲁迅先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是有的。用我们通常的口头语来说就是要见缝插针。只要真正下决心学英语,时间总是可以挤出来的。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在各个不同情况下我是加何见缝插针,挤时间学习英语的。
1980年到1982年在沈阳工作时,我单身一人,没有家务负担,比较有利于学习。刚开始的起步阶段,必须“大剂量”地学,用很多时间。所以一般我都提前一个多小时起床,早饭前学两个小时左右,晚上再学三四个小时,这样每天至少可以学五六个小时。星期日照常提前起床,从五点半学到八点半吃第一顿饭,学三个小时。饭后洗澡,九点半开始,一直学到下午四点半吃第二顿饭为止(当时驻北方的部队节假日只吃两顿饭),晚饭后活动一个多小时到七点左右,然后再学到十一点,这样总计可以学习十几个小时;其他节假日放几天假就学几天。
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和想要达到的英语水平不同,并不一定非得每天学这么长时间不可。不过学习的收获与你付出的劳动成正比。尤其是在起步阶段,每天起码要学三个小时以上,以期尽快地登上一个台阶。
见缝插针还要能“自适应(adaptive)”,也就是要有使自己适合客观环境的能力。1983年到1990年在北京工作期间,从家到办公室,单程需乘70分钟左右的公共汽车,来去约需三小时,业务工作又比在沈阳时忙多了。怎么办?我很快就“自适应”了,找到了学习英语的时间。早晨5点20分起床后,洗漱、做早饭、吃早饭时都听录音,路上还是听录音。提前一时到办公室以后,立即查路上没有听明白的词,并把听懂的内容输入电脑。我把这段时间听写的结果命名为“额外一小时的收获(The Harvest of Additional One Hour)”。这样从起床到上班的两个半小时内,一直没有离开过英语,起码可以顶一个小时吧!下班回来路上还是听录音,吃了晚饭以后从八点到十点半
再学两个半小时,这样一天可以保证能学三个小时以上。节假日与在沈阳单身时一样,学十几个小时。
1990年到1994年单身在南京工作,又有了学习英语的大好条件。在近四年时间里,把大部分业余时间用在自学和辅导别人学习英语上,既提高了英语水平,又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
1996年退休以后,学习英语的时间更多了,每天早晨先听一小时的英语广播并录音,大体上记下有生词听不懂或感兴趣的部分,随后再花两个小时左右进行听写,逐词逐句地抠。晚上手持收音机,边散步边听英语广播,至少一小时。这样平均每天与英语打交道的时间不少于三小时。不但巩固和提高了英语水平,开阔了眼界,也为退休生活增加了不少乐趣。
见缝插针,就是要把一般人看不起眼的无所事事的零碎时间都利用起来。例如等车、开会或等待某人到来前的几分钟十几分钟、排队购物等。根据记忆心理学的原理,对于外语等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内容,及时地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复习,效果是很好的。
随着学习的深入和水平的提高,英语学习就会慢慢地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会感到学习英语是一种乐趣和享受,会把学习英语的事时时挂在心上,一天不学就好像缺少点什么。
有了这种心情,就不会强调客观条件,碰到再不利的客观条件,也不怨天尤人,而会积极地去适应它,利用它,使之为找到新学习途径的催化剂,登上新水平的转折点。
例如我1985年末不幸遭遇严重车祸,右腿膑骨骨折,石膏一直打到大腿根,动弹不得,一天到晚在床上躺着,长达三个月左右。面对这种情况,是急躁埋怨呢?还是安心疗养并利用卧床不起的时间学习英语充实自己呢?我选择了后音。开始时只听不写,过了几天,觉得收获不大,要写又坐不起来。怎么办?我试着在床尾系一背包带,拉着它就能坐起来,垫上一本厚词典就可以写了。这样每天就能听写十几个小时,把每天两个多小时的英语广播全部听懂并写了出来。有听不懂的,就打电话请教翻译。结果英语水平又大大地提高了一步。痊愈后与外国人会谈时他们都惊奇地问我是不是在这三个月期间去外语学院进修过。车祸对我来说确实是一场灾难,但却又成了我学习英语的大好时机,所以我把这三个月的听写记录命名为“灾难的结果(The OutCome of a Disaster)”。
痊愈后乘公共汽车时再也不敢戴着耳机听录音学英语了。几天下来,又觉得每天在路上的三个来小时白白地过去太可惜了,一定要想办法把它利用起来。不久我又找到了新的学习英语的途径。公共汽车上其他乘客用小收音机听汉语新闻广播,我就试着把汉语的新闻逆译回英语去,碰到译不出来的词句,到家或办公室以后立即查汉英词典。这样做上一段时间,不但时间得到了有效的利用,而且还感到这是一种有独特效果的英语学习方法。
出差往往是很多人中断学习的理由,对于我来说却又是学习英语的大好时机。首先是充分利用往返路上大量的乘车时间。出发之前准备好足够的电池和录音带,供路上听。碰到听不懂的地方,车上不便于查词典,就记下磁带的大致位置,到目的地以后再听再查。外出开会,只要自己不是会议组织者,就一定比在单位时还要空,只要不沉溺于打扑克等一类活动,就一定会有更多的时间学习英语。
我们不要低估利用业余时间和节假日学习产生的效果。积少成多,一天按两个小时计算,一年下来不就是六七百小时吗?不就相当于中学的全部英语教学时数的总和吗?几年下来,不就相当于上了大学了吗?
4.我是在国内学会的
有的人认为我学会英语是因为经常出国。其实我是学会了英语才出国的,不是出国以后才学会英语的。当然,在国外,有很好的学习英语的客观条件和学好英语的可能性。但把可能性转换成现实性,充分利用有利条件,还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不少人一次一次地出国,但就是没有学会英语,而我第二次出国就当翻译了。
其实就我本人学到英语知识的多少来说,有时在国内每天学的英语知识比在国外还多。因为在国外,有不少事务性的工作要做,尤其是作为翻译出去,事务性工作就更多,没有更多的时间坐下来学习英语。而在国内,一天下来学上五六个小时,可以学习不少英语知识。一位同事以前认为我是通过出国才学会英语的,后来他和我一起出国,看到我在国外也是每天坚持听写英语广播后说:“原来你是这样学会英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