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扁食到底是饺子还是馄饨

admin

是馄饨

可见下文:

又见扁食

广东的云吞,四川的抄手,北京的馄饨,故乡的扁食。

不都是肉馅儿外面裹着面,下汤里翻两个滚,盛出来洒上作料么。却那么固执的非要向别人说清楚,扁食不是馄饨!

在家的时候其实对扁食也没有什么特别感情的。日常小吃多了,扁食、豆花、干拌面、锅边糊、猪脚米线有海砺煎,每天一样换着吃都吃不过来,更何况妈妈说了,外面的东西不卫生,没营养,别多吃,于是一日三餐乖乖在家吃饭,偶尔赶上家里有事情不开伙,才和同学放了学跑去路边摊希里呼噜一回。家乡的小店里,扁食总是现包现做,老板娘坐在矮矮的茶几边上,面前一只大竹匾,一堆擀好的扁食皮儿,一锅肉馅,一双筷子,挑起馅儿折起皮,十指灵动间,一个一个的扁食顷刻间堆起一座小山。来了顾客,老板抓起包好的扁食扔进翻滚沸腾的汤锅里,一会儿大汤勺舀起,早有装好了作料的扁碗等着。老板会叫你坐着等就好,他会端过去给你。不过要是遇上顾客盈门忙不过来,就只能自己把满满当当的一碗扁食从灶台端到饭桌上了。再简陋的小店也会有消毒柜和硕大的一盘卷纸,再阔绰的大店也都是自己拿筷子汤匙,酱油手纸,一切都那么简约随意而又周到齐备。那时候如果有人将这个叫馄饨,大概没有谁会提出异议。叫法不同而已,好吃就行,何必讲究这许多。

直到离开了家乡,日日食堂,才知道,同样是肉馅儿外面裹着面,扁食和馄饨可以是天壤之别的。第一次吃馄饨是在九食堂。厚厚的面皮里面藏着黄豆大一点儿馅,几乎吃不出馅的滋味,遑论辨析它是怎么做出来的。满口的印象就是面皮,以及清水酱油汤。

我以为任何风味小吃到了学校食堂都要经历如此羞辱。然而在校外几次的尝试,才不得不承认,扁食的精致细嫩,已经是我在北京难以享用的奢侈了。

沙县小吃在清华开张,一时间食客云集,名动校园。事实上,沙县扁肉和故乡扁食并不是一摸一样的东西。但是比起所谓馄饨来,可算是福建一家亲了,至少在做工的精细和用料的讲究上,足可以慰藉离乡背井的闽人。我心中不断的向往,甚至于非要计划一个时间,充分的准备之后才有勇气踏进久违的桃李园。这般的小心翼翼,连自己都不禁嘲笑自己。哑然之余,却不得不承认,是有那么一些忐忑的。和我一样不远千里北上落户的扁肉,或者就叫它扁食吧,还会如记忆中那样香浓可口,回味无尽么?我真的太害怕失望,怕再一次心伤,怕触痛藏在灵魂深处的那个故乡。

中午十一点半的桃李园一层,座位几乎空置,却不是没有人,而是人都聚集在麻辣烫窗口和沙县小吃窗口,而尤以后者为最。扁食还是现做的,速度远远不如平时大锅菜五秒钟一份的快。师傅一边麻利操作,一边说着明显的福建普通话,窗口外面的长龙却是南腔北调。我排在队末,连玻璃窗上的菜单也看不清。只是等待,等待,等待属于我的那一碗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