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说话时,你会发现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随意地使用语言,喃喃自语,或者叫出牛奶或者果汁这些日常的东西,这并不是要满足某个需求,而单纯就是为了发出这些声音时的快乐。第二个阶段是有目的地使用词语,例如“果汁,现在!”告诉你她想要什么。尽管这一阶段已经大大超越了上一阶段(这个阶段他明白每个词都有含义),但是他的语言仍然是单方向的。第三个阶段是有目的地使用词语与你互动,也就是对话的能力。
这三个阶段是叠加在一起的。孩子可能有时嘴里含糊不清地发着音,有时但又能有目的地使用词语。他需要果汁时会说“果汁”,但是同时也会因为某种关联毫无意义地说着“ 汽车 ”和“牛奶”。他有时会和你对话,而其他时间则完全不理你,自己咕哝着,这种行为是学习说话的自然阶段。只要基本方向是在增加语言的目的性,那他就是在正确的语言学习的道路上。
通过将孩子的所有词语和行为相连接,可以帮孩子发展这个语言过程。他刚开始咕哝着学发音,就递给他刚刚说的那个东西。他说“牛奶”,就递给他杯牛奶,或者指着冰箱里的牛奶。他说“乔希”,那就抱他到哥哥面前,哥哥不在就给他看一张照片。将孩子逐渐发展的语言和它们所代表的物品建立联系,他的语言就能变得更有意义。
有些孩子的词汇量虽然一直在增长,但是他们的语言却是杂乱无章的。孩子可能会说很多话,但是大部分都没有什么含义,而且好像也没有在和你交流。如果是这样,那就好好观察一下他的行为。他的肢体动作是不是有目的的?他能不能拉着你的手走到冰箱前?他能用手指着门,表示自己要出去吗?如果他已经掌握了构成语言的这些肢体动作的寓意,那么请确保你在和他互动时运用语言。例如,你伸手让他递皮球时对他说:“我能拿那个球吗?”再给他时,问他:“你要面包吗?”你做得越多,孩子就越可能把自己的语言和有目的的行为联系起来。刚开始你会听到一些比较接近的词语或者潜意识的语言,不过随着孩子的目的性增加,他的语言也会越来越清晰。
如果孩子的行为和语言一样杂乱无章,那就要引导她掌握最基本的“给和拿”这样的互动,让她开始和完成肢体动作的沟通。在与孩子的互动中使用语言,不要简化语言,而是试着教她一些名词,给东西起名字或者让孩子重复这些语句。和她互动,与她对话,一定不能放弃使用语言!你仍然可以教孩子那些与她的行为相关的东西的名称,但不要期望孩子在掌握有目的的肢体语言之前,能够有目的地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