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介:
川剧是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川剧脸谱,是川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汉族民间艺术瑰宝。
变脸是运用在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 变脸,原指戏曲中的情绪化妆,后来指一种瞬间多次变换脸部妆容表演特技。这种表演许多剧种都有,以川剧最为著名。
二、变脸的技法:
川剧变脸的种类颇多,方法也不少。概括起来有拭、揉、抹、吹、画、戴、憋、扯八种。以"拭"而言,就有单手拭,双手拭;单手独指,两指、三指拭等。
变脸,早在明杂剧《灌口二郎斩健蛟》中就有"变化老和毕青脸"的记载。只是那时变脸的方法极简,"变"法单一,技巧性也不很强。
川剧变脸的可贵之处,不仅仅把它作为一种特技,而且体现了川剧传统的导演艺术。还可以断言:川剧传统的导演艺术继承、发展了"变脸",将这一特技用于传统的导演手法之中。
这里,以川剧八种变脸的种类,略举一二例,便可知其传统导演手法对"变脸"运用的匠心。
拭 即"拭暴眼"。《肖方杀船》的水贼肖方,闻船到无情渡,杀夫夺妻的阴谋即成。大叫一声:"金棚蠢大用!"身若风车旋转一圈,两眼横划了一条黑杠(名曰"棒槌");"你不得活!"继丢帽、飞衫、执刀……直冲后舱。肖方意欲何为?"拭暴眼"起的系列表现,观众已看得清清楚楚了。
《红梅记·放裴》的裴生,闻贾似道派遣的刺客将至,不禁大惊失色--仍以"拭暴眼"一扩大、加浓两跟眼圈,表示出人物的惊骇状态。
揉揉脸--凭借角色面部原有的浓眉、黑眼、粉底、油脸,以手揉散。
"马上创业王"赵匡胤命欧阳方挂帅、呼延凤廷为将,御驾亲征河东白龙(《下河东》)。丞相欧阳方密通白龙,欲实现谋篡之举。借故当君面立斩凤廷,又妄想即弑赵起事。因赵匡胤英武过人,叛臣欧阳方反被匡胤拳击伏地。此时,飞扬跋扈的欧阳方从地上挣扎爬起,脸呈死灰颜色,一扫刚才穷凶极恶之象,夹起尾巴逃离了御营--以"揉"之法,惩处了这位手握兵权的大奸相曹操从国舅伏完府搜出伏皇后命国舅联合外臣诛曹的"血诏",于是乎杀气腾腾地率众进宫问罪。操在汉献帝面前乱捧打死伏皇后,鸩杀二皇子。曹妃以言探父:是否有谋朝篡位之心?置女儿何处?操因时机尚不成熟,假以盟誓释曹妃之疑--他撩袍下跪誓罢,叩头而起--只见他眉眼模糊、双目无光、白脸的曹操变成瓦灰。"揉脸","亮"出了这位赌"冤枉咒"的奸雄的心中之"鬼"。
抹白氏、青儿主仆为寻许仙激战金山,败走断桥。许仙奉法海命赴断桥与妻白氏一会,性如烈火的小青(川剧以男演员饰)闻许呼唤之声,气得七窍生烟,暴跳如雷,大声叫道:"……等着,奴婢接你来了!"双足一跳,旋即转身--俊扮的面子L,顿时变成红B青儿追上许仙,抓住许,谁知他"金蝉脱壳"逃遁,青怒视许的(注:褴衫,古代一种上下衣相连的服装。常写作"蓝衫",误也。)褴衫,气得二目圆睁,随即扬手飞褶……脸由红变黑;白氏慌忙赶至,护住许仙,斥退小青。怒不可遏的青儿去而复返,但被主人阻拦,青愈加愤慨--黑脸聚变金色。青儿"三追三赶"许仙,三次以"抹"变脸,既表现青儿"男性"的特征,突出了青儿刚猛的性格,又使独具一格的川剧《断桥》添浓了"麻辣烫"的风格。
吹《青州坟》(又名《李存孝显魂》):三月清明,晋王李克用为义子十三太保李存孝扫墓。水寇王彦章获悉,兵围青州坟,追杀李克用。存孝率阴兵救驾--以靠甲武生俊扮应工的十三太保,见生前的手下败将彦章悖誓反唐,欲伤义父,摇身一转,头部一摆,霎时满面金色,印堂呈显赤色"冲天红",吓得彦章魂散魄飞。饰存孝的演员用嘴"吹"变其貌,增强了舞台的戏剧气氛,显示了李存孝的英武神威。全金扑面,仍留原有的"冲天红",也展现演员"吹"技之高超。
画乃画变。演员以笔和颜料为变脸的工具。
南北朝(宋),废帝刘子业侍芹昏庸无道,屈杀功臣,****宫闱,败坏伦常。其舅戴法兴冒死进谏被斩于午门,其弟湘东王刘子荣金殿面斥子业也险遭杀戮……由此,暴发了一场宫廷政变,湘东王率众于竹林堂废子业。
当众人高呼"打扫金殿,湘东王登基"时,以武生俊扮应工的刘子荣,洋洋得意地雀跃转身--洁白的脸上,添了一块粉色的"豆腐干",随之伴以"嘻嘻"的尖笑和滑稽的表演。打倒了一个"花鼻梁"的皇帝,又来一个"鼻梁花"的新君,台上的剧中人和台下的观戏人自然为这位"登基者"作出恰如其份的评判:"又是一个昏君!"这就是川剧《竹林堂》传统导演手法的结尾处理。其例一也。
《封神演义》故事剧--广成子《三进碧游宫》,用翻天印将通天教主的徒儿连续三次打变出兽类原形,教主三次闻报,怒形于色--以花脸应工、俊扮的通天教主,每闻凶讯即变脸一次,这种(除第一次)面上套画脸谱的画变,以四句弹腔[二流)的时限,要求演员勾脸迅速,构图简明,笔锋粗壮,色彩对比强烈,极考饰者功力。观众从中既得到了艺术享受,又能形象地看到通天教主胸中怒火的逐步升级,亦为通天教主铸成大错作了很好的铺垫。其例二也。
戴《活捉王魁》:书生王魁始乱终弃,致使二少女羞愤自缢。一夜,二女鬼至书斋向王魁索命。授魁功课的二位老师至王书房,见王不省人事,唤醒叩问;昏迷中的王魁见二师至,声变态异--说话嗲声嗲声,形态扭扭捏捏,粉面郎君变成了红粉佳人--他"戴"上了一张薄薄的柳眉、杏眼、樱桃口的女人面具--"戴"变使文生饰演的王魁的女声唱腔,旦角指爪尤趋向合剧情、符人物的程度,也使王魁这个角色的自我"坦白"更为可信。设想,若非以王魁"戴"女面自言自语地陈述往事,二老师怎能笔录下他亲自"招供':的负义行为的"口供"。其艺术感染力也随之大大减弱,惩罚这个负心人的作用也不会如此的强烈,戴变脸,使王魁这个人物"戴"上了旦角的面具,"戴"上了一副女性的外观,"戴"出了一个全新的人物形象,观众不需更多言语,已能明了舞台上所要表现的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其艺术魅力由此可见一斑。其例三也。
憋兵部尚书的公子李彦贵家遭突变,其父下狱,全家查抄,彦贵将母与嫂寄宿古庙;彦贵向礼部尚书黄璋(未婚妻之父)求助,又受黄悔婚之辱;万般无奈,以卖水营生……平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宦门子弟,哪里下过苦力?当他用尽吃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