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引导低年级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时,需根据课文类型调整教学策略。课文大致分为三类:识字为主的韵文、传统文化感知与领悟的古诗或小古文、带简单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小故事。对于以识字为主的课文,如《识字3》中的“口耳目手足”,教师可先简单讲解句意,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做动作,边做边读背,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而无需过分强调朗读技巧。多次练习后,学生即可掌握正确发音与节奏感,要求大声背诵便可。
对于传统文化感知与领悟的课文,如《江南》这首汉乐府诗歌,已有一定识字基础的学生可迅速掌握内容。教师应通过PPT演示和课堂情景表演,着重指导诗中方位词的使用,通过重读展现鱼儿的活动范围和速度,同时要求学生以轻快语调表现鱼儿与采莲人的欢乐,使朗读充满趣味性与情感表达。
对于带有简单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小故事,如《雨点儿》,学生识字量已增加,朗读不应仅停留在文字层面。教师需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采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表现大雨点与小雨点的不同选择及环境改变。通过角色表演式朗读,激发学生兴趣,使朗读通顺流畅,甚至富有情感。此类朗读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感与表达能力。
朗读技巧多样,但对于低年级学生,示范与引导更为关键。教师需耐心指导,不仅在朗读上,更在其他方面,以易于接受的方式帮助孩子们成长。教育者应“蹲下来”,以最贴近孩子的心态,为孩子们的成长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