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过度倾诉。
倾诉是一件愉悦自己而消耗别人的事。
因为高质量的倾听需要付出很大的精力和时间成本,比如:
你需要持续地给予对方共情,理解他的情绪,给出正面的反馈,甚至为了让他感到舒服,你还要忍住自己的建议欲,因为当一个人心情不好的时候,需要的往往不是建议,而是安慰。
所以,在与对方交流的时候,切忌自己一直倾诉,让别人一直倾听。
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自己说一会儿,让对方说一会儿,这样双方都有付出和回报,能够达成一种平衡。
2. 不强行分享自己的观点
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别人头上,如果我们真的关心别人,就要尊重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允许他选择他自己喜欢的东西。
如果他不喜欢吃肉,你就不要一直强调吃肉的必要;他对中医不信任,你就不要一直推崇中医的好;他觉得要自己可以适当休息,你就不要一直在后面催着说年轻人要努力;自己觉得很幸福,就不要从自己的角度进行评判。
很对人都会以“我是为你好,所以才把我认为好的东西分享给你”这样的观点来对待别人,但其实这种逻辑是非常强势和主观的。
因为你认为好的,别人并不一定认为好,相反,你认为别人不幸福,但其实人家自己已经很知足了。
3. 不探问别人隐私
隐私这种事情,不是问不出来的,想告诉你的,自然会告诉你,不想告诉你的,再问也没有用。
生活中很多人总是会经意或不经意地问别人一些涉及到个人边界的问题,比如问别人多大了,问别人一个月赚多少钱,问家里父母是干什么的,这些问题对某些人而言无所谓,但是有些人就会认为被侵犯了,会感到不舒服。
所以,在没有确定把握的时候,请控制一下自己的好奇心,避免问一些可能涉及到个人边界的问题,等到接触的久了,对方可能自己就说了。
4. 不轻易自我暴露
除了不要过意关注对方的隐私,有时候太过于暴露自己也同样会引起对方的不舒服——我和你还没有熟到那个份儿上呢,你干嘛和我说这些?
比如,有个人性格大大咧咧的,第一次和别人见面,为了让双方尽快熟络起来,就把自己的所有事情都交代了,然后拍着对方的肩膀,说:“哥们,你也说说你呗?”
这样的要求,其实就有点突兀了,在别人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这样做,其实是在给对方施压。
这时候如果对方不说,这人可能就会觉得不够朋友,如果也分享了,那自己心里其实不情不愿。
所以,起初的是够先不要自我暴露太多,先从试探开始,比如试探一下双方的兴趣是否一致,价值观是否互相认同等。
如果试探的结果是彼此都愿意进一步深入交往,这时候可以再慢慢推进话题的深度,一点一点自我暴露,直到双方成为无话不谈的深度密友。
最后,我们两年学说话,要用一生学会闭嘴。若你所说的不能比沉默更有价值,更令人心神愉悦,选择闭嘴不言才是聪明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