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字在古汉语中是一个会意字,其甲骨文形态由“幺”(表示细小)和“力”组成,形象地传达出力量微弱、年幼的概念。金文与甲骨文形态相似,小篆则更加规整,通过线条的简化和统一,将这一概念进一步凝练。隶变后,楷书“幼”的形态更加简洁清晰。它的基本含义是年幼、力量微弱,引申为幼小和年纪小。例如,在屈原的作品《涉江》中,他提到自己从小就热爱这种奇特的服饰,并且即使到了年老,这种热爱也没有减弱。
而“苗”字同样是一个会意字,小篆形态由“艸”(草)和“田”组成,形象地描绘了庄稼或植物幼苗生长在田地里的场景。隶变后,楷书“苗”的形态更加规整。它的基本含义是庄稼或一般植物的幼株,引申为某些蔬菜的嫩茎或嫩叶,如鱼苗、猪苗等。此外,“苗”还被用来指某些用于饲养的初生动物,如鱼苗和猪苗。同时,“苗”也象征某种事物刚开始显现的迹象、发端或发展趋势,以及后代,如屈原在《离骚》中提到的“帝高阳之苗裔兮”,意指他是高阳帝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