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笔顺:横折钩、撇
力(拼音:lì )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耒(一种原始的农具)。
力的本义即耒,用耒耕作需有力,故引申为气力的力。力字由力量又特指体力劳作,又引申泛指一般的能力、效能。用作动词,表示尽力去做。
象形字。甲骨文“力”字,其字形像古代一种耕地的农具——耒耜。耒耜是一种类似于犁的翻土农具。从甲骨文字形看,上端像长柄,下端弯曲的部分像用来铲土的犁头,中间加一竖杠是用来踏脚的,所以“力”字的本义是指一种农具,即耒耜,用耒耜来耕地是要使劲、用力的,故“力”字引申为力量、力气,又可引申为能力、威力、权力等。
字形的变化主要是像铲的那一曲笔(小篆分三笔写)逐渐上移,成为现代汉字“力”字的第一笔,而像耒柄的那一笔则变成“力”的第二笔。也有学者对“力”字的字形提出不同看法。林义光认为力象奋臂(运动手臂)之形,释力为气力。马叙伦认为力为筋字初文,借用为力气之力。还有人认为“力”是古代的狩猎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