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如何考核下属的年度业绩

admin

聚焦结果,也要看过程

做年度考核,很多人的理解是:考核年初时做的目标承诺。

比如,销售部门承诺的销售目标,研发部门承诺的新品开发,生产部门承诺的生产计划和产量达成情况等等。 到年底了,直接拿数据和结果说话,非常简单明了,这是年度考核非常重要的部分。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考核是怎么做到的。很多管理层都会忽略这一点,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涉及到一个人,一个部门,一个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他时独立完成的吗?有没有用一些非正常的手段做到?他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有没有考虑到别的部门的利益?他完成这些事动用了哪些资源?付出了哪些代价?是他自己的功劳还是环境的原因?

因为如果他是别人协助的,甚至都不是主力,那么这个评价是要打折扣的。用非正常的手段做到了一个结果,那明年、后年就不一定是这个结果。 在付出和回报之间也要进行核算,是否是真的优秀。如果大环境都很好,同事和竞争对手做的更好,那这个评价也需要调整。

2,绝对考核还是相对考核?

绝对考核是指他个人完成目标的情况,比如个人完成的销售额。个人完成的产品开发数量,只要完成了就可以得分。

若进行相对考核,那还需要进行一个排序。这就是职场比较残酷的赛马规则,不管你跑的多快,最后都还要进行排名,根据排名得出最后的考核结果。

在互联网公司,科技公司大多采用这个规则,非常残酷,还进行末尾淘汰。这也符合行业特点,市场的竞争太激烈,需要不停的追赶,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在操作类的员工,很多不采取这个相对考核,工人完成多少就是多少,按照要求做事。智慧在评优评先的时候才会进行比较。

3,考核分级分层,最后拉通

考核应该有一套完善的标准体系,分级分层进行考核。简单来说,不能把经理和员工拉在一起进行考核,他们所做的事情,能调动的资源,拥有的能力都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也就是输入条件都不同,拿最后的输出结果进行对比,这个是行不通的。

同样的,一个部门的不同级别的员工,也不要先拉在一起进行考核。需要把员工进行分级分层,在同一级别进行考评,排序。

同一级别考评排序完成以后,再进行所有员工拉通排序。这里面就需要对比员工所拥有和获取的资源了,同一结果的情况下,级别低的员工应该排在前面。怎么理解呢?级别低的员工,相对来说用了较低的工资和资源,完成了和高级别员工同样的绩效结果,那么级别低的员工就应该是绩效排序再前面!

4,按照比例进行考核,确定重要员工培养方向

按照上面的原则,将员工全部进行排序后,按照比例设置考核结果。比较常用的是蚕蛹三档,四档或者五档。

三档一般是271原则,对应为A,B,C三个考核结果。

阿里巴巴要求每个员工都参加每季度、每年的“KPI+价值观”双重考核,各部门主管要按照“271”绩效考核原则来评估所有的员工。“271”绩效考核原则将员工划分为3个档次:

1、超出期望的员工,占整体员工的20%。 2、符合期望的员工,占整体员工的70%。 3、低于期望的员工,占整体员工的10%。

在阿里,20%超出期望的员工应该马上得到激励或升迁,而那10%却可能被淘汰。这套员工绩效考核原则很有效,很多公司都在用。

第一类占20%超出期望的员工叫A类员工,A类员工是什么意思?就是指特别优秀的员工,超额完成目标,不可想象的业绩被达成了,这才叫做优秀。

第二类占70%符合预期的员工,叫B类员工。 他满足了大多数或者几乎所有的需要,也就是说他年初承诺的那些指标都完成了。

那剩下的10%,我们叫C类员工,也就是没有达成工作要求的员工。

四档就是A,B,C,D四类员工,A为优秀,B为良好,C为合格,D为不合格。对应的比例一般为A部分5~10%,B为40~45%,C为35~40%,D为5%左右

五档就是A,B+,B,C,D。A一般为优秀,5~10%,B+为被激发,比例在40~45%,B为良好,比例在30~35%,C为需要改善,比例在10~15%,D为需要淘汰,比例5%以内

每个公司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主要目的是将员工的状态和结果区分开,根据相应的考核结果,给到年度奖金,分红和升职加薪。

根据考核结果,精力要花在把B类员工变成A类员工上,或者把B+变成A上。让优秀的人更加优秀,带动组织的发展。不需要把过多而精力放在C和D类员工上,这或许很残酷,但组织经营就是这样,把最优质的资源用在最容易出成果的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