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湖南花鼓戏的特点是什么

admin

湖南花鼓戏源于湘南民歌,它根据流行地区的不同,形成了长沙、衡阳、邵阳、岳阳、常德、零陵等地的风格各异的花鼓戏,每个地区的花鼓戏都有其独特的音乐曲调和传统剧目。音乐上,花鼓戏以小唢呐、锣鼓伴奏,曲调活泼轻快,适合表演歌舞戏。这些花鼓戏传统剧目约有四百多个,音乐曲调则有三百余支,大致可分为川调、打锣腔、牌子、小调四类。这些音乐曲调粗犷爽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早期的花鼓戏班社多为半职业性,常在农村进行季节性演出,由于受到歧视和禁演,他们常常兼演当地流行的大戏剧目以作掩护。新中国成立后,各地成立了专业剧团,进入城市剧场。至1981年,湖南省共有54个花鼓戏剧团,并成立了湖南省花鼓戏剧院。1957年,湖南省戏曲学校设立花鼓戏专科,培养了不少花鼓戏演员。

花鼓戏的表演艺术朴实、明快、活泼,行当以小丑、小旦、小生的表演最为突出。早期的花鼓戏多以民间小调和牌子曲演唱边歌边舞的生活小戏,如《打鸟》、《盘花》、《送表妹》、《看相》等。后来,“打锣腔”与“川调”传入,逐渐出现了更多的故事性较强的民间传说题材剧目。花鼓戏的音乐曲调约300余支,大致可分为川调、打锣腔、牌子、小调四类。

1949年后,不仅整理了《刘海砍樵》、《打鸟》等传统戏,还创作了《双送粮》、《姑嫂忙》、《三里湾》等现代戏。《打铜锣》、《补锅》、《送货路上》、《野鸭洲》等已摄制成影片。著名演员包括何冬保、廖春山、王佑生、张树生、杨伯成、张廷玉等。

湖南花鼓戏在历史变迁中不断发展,它不仅保留了传统剧目的精华,还融入了现代元素,展现了湖南人民的生活和情感。花鼓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湖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